今天是

国艺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国艺资讯
分享到:

“历史的星空:二十世纪前期海派绘画研究展”拉开大幕

发布时间:2022-11-24 浏览量:215

  1840至1949年,共计1480余位在上海进行创作的画家构建了“海派”群像,一个个闪亮的名字,汇聚成“海派”的海洋,开启了中国美术现代化的进程。“海派”一词也逐渐从清末民初的上海地区的绘画进而进入京剧,再传导到文学、媒体领域。特殊的历史时空、巨大的时代波澜,使得“海派”一词的内涵十分特殊,外延也十分丰富。“海派”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派”?具体到中国绘画领域,“海派”到底是怎么形成的?起了什么作用?有什么影响力?

“历史的星空:二十世纪前期海派绘画研究展”拉开大幕

      11月8日,“历史的星空——二十世纪前期海派绘画研究展”在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拉开序幕。本次展览由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和上海中国画院联合策划主办,陈翔、张立行、汤哲明、顾村言策划,王欣、李玉、王彬、汪涤、张恒烟担任各个板块的策展人和学术主持。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还将组织一系列学术研讨会,就“海派与上海城市”进行深入的研讨。

“历史的星空:二十世纪前期海派绘画研究展”拉开大幕

      海派绘画的定义有两种,狭义的和广义的。狭义的海派绘画是专指1843年到1949年期间活跃于上海地区的中国画流派;广义的海派绘画则泛指上海地区的绘画。本次展览研究展示的是狭义的海派绘画,也就是原本意义上的海派绘画。展览回顾了百年来海派绘画求索的真正精神所系,也为海派绘画当下和未来的发展提供灵感和启迪。展览云集了多家沪上知名文化机构的典藏精品,包括美术史上赫赫有名的“海派四杰”(虚谷、任伯年、吴昌硕、蒲华)、“四任”、“沪上三熊”等名家名作,以及黄宾虹、徐悲鸿、刘海粟、潘天寿、吴湖帆、林风眠、张大千等名家名作,其中还有部分作品是近年来首次公开展览。此外,展览还收集了十多万字的研究成果,首次全景式深度梳理海派美术研究脉络。

“历史的星空:二十世纪前期海派绘画研究展”拉开大幕
展览现场

      展览通过六大版块和作品与文献资料双线交织的展陈形式,从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视角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不仅首次以大型特展形式梳理了海派绘画的源流,回答了“什么是海派”这一问题,还阐述了海派绘画的形成和上海这座城市发展的关系。

“历史的星空:二十世纪前期海派绘画研究展”拉开大幕

      展览的六个板块,分别是:一、错综杂糅的海派源流,二、海纳百川的画家队伍,三、多维探索的艺术实践,四、和而不同的社团组织,五、繁盛多元的艺术市场,六、历久不衰的深远影响。

“历史的星空:二十世纪前期海派绘画研究展”拉开大幕

      李玉主持的第一板块“错综杂糅的海派源流”在板块的主题阐述与整个展览的主旨的契合度上把握得恰到好处。这是一个对海派绘画进行追本溯源的板块,这个板块清晰地告诉观众什么是海派,什么是海派绘画。
      汤哲明和王彬主持第二板块“海纳百川的画家队伍”的策展工作,汤哲明对海派的研究颇深,而王彬是上海书画出版社的资深编辑,编过很多海派书画的书籍和画册,收集了迄今为止几乎所有能够查询到的1949年前曾在上海居住和创作的书画家的资料。在这个基础上,梳理出海派画家的籍贯构成、艺术师承和社会身份,勾勒出这个群体清晰的画像。

“历史的星空:二十世纪前期海派绘画研究展”拉开大幕
上海书画联合会五周年纪念合影

      汪涤教授主持第三板块“多元探索的艺术实践”,通过研究海派画家的绘画风格变迁以及城市发展历史的背景,揭示上海这座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对于审美标准的深刻影响,从而彰显海派画家对于传统绘画创新性继承和创造性转化的社会原因和历史价值。
      王欣主持的第四板块“和而不同的社团组织”是对海派绘画现代性研究的一次探索。和传统的书画家群体不同的是,海派画家的社团组织所表现出的公共性是显而易见的,从画会、学校,到刊物、展览,实现了中国绘画由传统的私人化、精英化向社会化、大众化的转向。

“历史的星空:二十世纪前期海派绘画研究展”拉开大幕
中国女子书画会合影

      张恒烟主持的第五板块“繁盛多元的艺术市场”从海派画家不同时期的润例入手,联系到赞助人、收藏家对于艺术市场的引导,呈现出海派绘画与上海经济背景及城市生活之间的关系。
      汤哲明、王彬主持的第六版块“历久不衰的深远影响”通过海派绘画对于江苏、浙江、北京、西安、岭南、台湾以及北美、东南亚等地的影响,进一步确立海派绘画作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开启者的历史地位。

“历史的星空:二十世纪前期海派绘画研究展”拉开大幕

      这不是一个绘画作品展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或许更接近于一个海派历史文献展。但值得注意的是,历史的追溯和复原不是这个展览的目的,它希望的是能给大家提供一个重新审视海派绘画的新的角度,由此产生的新的价值认定必将会给今天的绘画艺术的发展带来新的灵感和启迪。

“历史的星空:二十世纪前期海派绘画研究展”拉开大幕
赵之谦《牡丹图》

      其实,海派并不是什么“派”,也绝不是说是上海人就属于海派。如今也有人说自己是“新海派”,或举证海派祖上也曾辉煌……但这跟真实的海派都没多大关系。因为这跟说苏联人是沙俄人、说美国人是印地安人一样,似是而非。
      画派的形成有几种方式:一是因为古代地域和信息的限制,某地出了个名家,本地人蜂起模仿,就形成了画派;二是到信息发达一点的时代,有未必同居一地,但艺术观念相近因而画风趋近者,也称之以画派……相比之下,海派的形成不能用画派来理解,它是个社会学意义上的文化现象,因难界定,便沿用了“派”这个词姑且称之。其真实的意义在于:通过海派,中国古代的“绘画(事)”转变成了现代艺术(古代的“绘事”变成今天的“艺术”颇复杂,这里展不开),就像沙皇俄国经过革命的淬火变成了现代苏联。这个意义非常重大,大到完全不能以艺术风格的画派能够解释甚至承受,大到在艺术文化史上具有重大的革命性质,根本无法绕开,所以才会被人满村争说……
 
      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海派就是在这“啃节儿”上。

“历史的星空:二十世纪前期海派绘画研究展”拉开大幕
吴昌硕《天祝图》 1909年 上海中国画院藏

“历史的星空:二十世纪前期海派绘画研究展”拉开大幕
任颐《钟馗》 1887年 上海中国画院藏

     这看似难懂,其实并不复杂。古代绘画是贵族化的,画家作为职业,主要是完成政治、宗教赋予的教育民众的任务,要不就是有钱有闲自娱自乐的业余画家。现代绘画的特点是平民化、商业化、多元化与开放性。多元和开放是表征,手段是商业化,核心是平民化。画家作为职业,是根据顾客的需要售卖作品(反过来顾客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口味来选择作品),表现方式与风格因而也就五花八门……商业化、多元化、开放性是现代艺术、也是现代社会的基础,因为社会发展的方向是走向民众的平等与当家作主。
      海派实际上就是为传统贵族化、精英化的中国画打开了这扇转变的大门。贵族化、精英化时代的中传统国画当然不是说成就不高,而是说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到了现代自然会发生改变,这就是海派的意义所在。

“历史的星空:二十世纪前期海派绘画研究展”拉开大幕
任熏《江湖流民图册》

      海派绘画的形成离不开上海这座城市。中国是因为没赶上工业革命而被洋人用枪炮打进的现代化,这虽然屈辱,却推动了民族的觉醒。而在这觉醒和奋起的过程中,上海这座城市是领风气之先的。
      上海的成型,缘于近代被动建立的面向海洋、面向西方的通商口岸。上海本是个小渔村,相比其他口岸,本地文化积淀不深,故容易接受新鲜事物,遂迅速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并长期称雄远东。随着租界的工商系统建立,各地为避战乱、有相当经济基础和技能的新(旧)上海人汇聚到了这里,华洋杂处,博采众长,遂开启了国人寻梦现代化的百年旅程。
      为避战乱、更多是为谋求发展,各种各样的地方性画家包括画派前赴后继地涌到了上海,带来了画坛的繁荣。海上画坛,几乎成为全国绘画的缩影,不但容得下一些在原发地不受待见的画风如岭南派,更接洽了西方绘画,成为西画在中国的大本营,推动了中西合璧画风的兴起与壮大……所以海派绝非是一种风格的“画派”,而是一个各种风格兼容并包、相互学习影响的大熔炉。程十发先生说“海派无派”,便正是这个意思。
      曾经的海派是在上海作为“冒险家乐园”的特殊时代产生,活力四射甚至野蛮生长,虽然不免鱼龙混杂,但同样也催生了革命的左翼文艺……海上画坛,不但尚中西合璧,而且追求前卫新潮,传统绘画因此也变化发展出大量适应现代人生活的新品种,比如连环画、广告牌,还比如大名鼎鼎的月份牌……

      海上绘画的繁荣,归根到底是缘于这座城市率先建立的走向现代生活的模式。

“历史的星空:二十世纪前期海派绘画研究展”拉开大幕
谢之光的《对影自怜》月份牌

      由于商业化,城要向公众和社会宣传,就催生了现代展览与传媒系统如图书、杂志,其时上海展览之多、美术出版之发达,直到建国后都为其他城市望尘莫及;海上画家来自五湖四海,因抱团取暖便催生出画家社团与相关的机制,如请公认的名家为后进画家制订润格;现代“艺术”观念的引进与深化,需要布道和培养人才,美术院校便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随着学术机构的产生,旧有的画家社团日益学术化,不但催生了理论研究,也引发了学术争鸣……古代中国画并非没有市场,却因旧式文人耻于言利而羞羞答答,从不曾主流,当时北方经营字画仍是南纸店、裱画铺的旧模式,而不似上海产生了半画廊化的展场及相关机制如赈灾义卖等……当然,不是说除了上海外地就没有展览,而是说上海的形式、机制和规模在当时都远远领先全国并成为榜样和范式……缘此,上海形成了吸引人才的高地。在这个高地上,相同水平的艺术家能够获得最大的效应,久之这个所谓的“派”就具有了极大的权威性……

“历史的星空:二十世纪前期海派绘画研究展”拉开大幕
1926年蔡元培为陶冷月书订润格

“历史的星空:二十世纪前期海派绘画研究展”拉开大幕
陶冷月 《冷香夜月》

      上海美术馆这次展示“何谓海派”,正就是从这几方面为渠道进行展示。事实上,也只有理解这些逐渐现代化的机制与形式,才能真正理解海派的形成。
      当年的海派引领起了全国艺术的风尚,成为全国艺术家最向往的舞台。这正如梅兰芳、程砚秋等四大花旦都不是上海人,但却必须在上海唱红,才能真正成为公认的名家,因为上海乃是当时全国聚光灯下的中心。同样,任伯年、吴昌硕、张大千、徐悲鸿、吴湖帆、黄宾虹、谢稚柳、贺天健、陆俨少、唐云、程十发、刘旦宅、陈佩秋……他们中绝大多数原非上海人,但却都在上海取得了成功,他们的艺术虽个个不同,但却雁过留声,永远镌刻在史册之中。如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被认为是上海人,至少是海派的重要画家……他们是海派的荣光,同时也成为这座城市的荣光,成为这座城市成长记忆里重要而永恒的坐标。

“历史的星空:二十世纪前期海派绘画研究展”拉开大幕
1936年林风眠带领杭州国立艺专教师们到超山郊游并凭吊吴昌硕墓(前排左起为林风眠、妻子艾丽丝、女儿蒂娜)

      海派绘画的形成和崛起与上海这座城市的形成和崛起息息相关,上海这座城市的崛起又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息息相关。现代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变化,在不断的变化中打破传统文化相对恒定的桎梏,探求现代文化的新秩序。在现代化浪潮的裹挟下,在工业化、都市化的演进中,在社会结构的解构与重构、社会阶层的分化和重组的变革中,海派绘画应运而生。从某种程度上说,海派绘画是在移民社会心理和移民社会意识形式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先天就带有开拓进取、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等精神基因;同时它也具有海洋文化的一些特点,崇尚自由、勇于冒险、重商逐利。上海这座城市的现代化促成了海派绘画从传统到现代的蜕变,从绘画生态、绘画观念、绘画功能,到绘画工具、绘画材料、绘画技法,这一系列的变化背后,是社会审美标准的改变、是艺术话语权的再分配。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海派绘画是中国绘画由传统进入现代的分水岭,或者说,海派绘画开启了中国绘画现代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