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26 浏览量:346
一场献给妈妈的展览
这是一场以一位当代中国艺术家为主题的展览,从展览标题本身就引发了一场引人入胜的思考。自古以来,关于“真实”或“现实”——即对事物逼真再现的理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中,曾被赋予了多种意义。这种意义既可能是对自然多样性的迷恋、对想象力的追求、对创造力的向往,或是对理想化的抵制;也可能是对既定规则的遵从、对传统形态要求的迎合,甚至是以令人惊叹的模仿能力而纯粹的技法炫耀。总而言之,来自不同背景与时代的艺术家们,在以现实主义为名创作的作品中,形成的展现出了在诗学、语言和风格上的巨大差异。
《泰晤士河的黄昏》 40×50cm 布面油画 2022年
因此,有必要将这一思考引回到一位艺术家的文化语境之中,这位艺术家便是1977年出生的于明,他在20世纪末的中国,走上了用油画传统艺术语言来表达现实生活的探索之路 。当时年轻的于明通过学习西方古典艺术,使其在面对多元化的自然景观和城市现实文化时深受震撼,并开始思考如何从白天的光线和日常生活的随意流动的偶然性中汲取灵感——在这种创作中,艺术不受任何外部力量的束缚,同时也引发了他对法国印象派的研究兴趣。印象派早已吸引了中国艺术家的目光,不仅因为其在色彩与光线研究上的现代性,还因为它与中国古典风格的绘画在许多方面具有相似性,如对风景的主动表现、对艺术家个性的强调,以及表面上的创作自发性。于是,一场关于“印象派是否是一种现实主义形式”的关键辩论应运而生。这些观点在中央美术学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放讨论,一些艺术家甚至将印象派纳入了现实主义的范畴。通过这样做,他们不仅能够追求更大的表现自由,还能免于被指责为形式主义的空洞。然而,正如于明所言,当时的中国艺术家在使用油画材料及观看方式方面还缺乏经验,为此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他们才能掌握西方过去几个世纪画家所擅长的技法。
《自画像-8》 40×30cm 布面油画 2020年
在这一背景下,通过对于明创作思考的研究,我们可以充分理解他对学习古典技法材料学的捍卫、对艰辛训练的重视,以及他将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学院派绘画和印象派融合在一起的创作路径。这条路充满了谦逊的决心、持续的练习和坚定的勤奋,旨在追求一种从现实中提炼而出的美,这是一种“抽象”的美感——艺术家无不专注于诸如:构图、体积、空间、层次、色调、笔触,甚至是材料美学的研究。于明在新千年初期于中央美术学院的求学经历,正如他所讲述的那样,将对自然的模仿提炼确立为艺术创作的核心目标。这种学习路径沿袭了文艺复兴至19世纪末西方的教育模式,追求一种此前被认为是空洞形式主义的技法。作为学生的于明学会了通过简单的目测来估算距离、角度和关系;他能够区分阴影和光线,以及不同类型的光,如直接光、漫射光或反射光,进而创造出各不相同的色调效果,并在油画技法上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卖艺人》70x30cm 布面油画 2015年
他指出,当时的学院并不缺乏对前卫当代艺术的开放态度。然而,他本能地对那些只强调自发性和原创性的现代主义潮流持怀疑态度,因为他认为这些潮流有可能只是一时的风尚,如若如此便不可能超越自身的时代。他认为这些探索使他陷入了充满热情却带有误导性的争论中。相反,他更被古典油画大师的研究所吸引,这些大师不仅因其美学价值而被选择,也因他们能够从现实中提炼出每一个主题的独特性——即对“典型”的新发现——而备受推崇。于明反复强调并坚持,他并不感兴趣于照搬前人的作品,而是致力于深入理解所研究艺术家的思想、观看方法、创作方式,以及他们所追求的美学价值——这种美学价值,他称之为“绝对之美”。因此,他一再质疑基于摄影的写实主义,因为这种方式依赖于摄影而⾮对古代大师语言和现实的深入研究。于明更愿意成为自然的谦逊学徒,研究已经成为经典的传统语言,并最终充分表达自己的艺术视 。正因为如此,在他艺术生涯的成熟阶段,他决定积极接纳那些源自欧美国家的国际艺术趋势,这些趋势推动了所谓的“古典写实现实主义”,并通过国际大奖来表彰现实主义绘画和肖像画。最终,于明在2018年赢得了由ARC国际艺术古典写实中心主办的年度ARC沙龙的第一名,该中心是全球最大的在线博物馆,专门展示从19世纪至今的现实主义艺术作品。然而,相较于当代西方艺术中往往带有顽固道德主义的绘画实践回归,于明的目光似乎更显梦幻,他的语调并不强硬,反而流露出一种令⼈难以抗拒的天真,在这一点上,他强调了在美的面前感动与感动他人的权利。
《捡牛粪的素描草图 》 17×22cm 纸本铅笔 2012年
《捡牛粪的习作》布面油画 2013年
《捡牛粪色彩草图》 50×60cm 布面油画 2013年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1995年以来,于明对西藏那⽚原始的地区表现出的浓厚的兴趣——那里的人们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游牧生活。在中国,自20世纪末的最后二十年,这种探索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许多艺术家开始表达所谓的“乡土现实主义”,探寻少数民族与自然之间的朴素而强烈的生命价值。于明回忆道:“雪域高原是⼀个艰难的生存环境,但⼈们却充满了阳光和力量。他们以热情面对生活,每天⼯作和祈祷。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信仰坚定。从⼀个外来者的角度看,他们的生活方式显得自然健康而有力。无论是藏族人民的外貌,还是当地的风景,都是油画的理想题材。”因此,于明⼀次次返回西藏,与当地居民共同生活,这些居民也乐于为他的绘画做模特。他试图捕捉他们最深刻的表情,并让他们将衣物寄给他。这便是他2014年博士论文《捡牛粪》计划的内容,这是他至今为止最大的⼀幅作品,也是本次佛罗伦萨展览的主角,历经三年严谨而不懈的研究,从最初的小手掌般大小的素描到最终史诗般的完整版本。于明感到自己作为艺术家,终于基本掌握了构图技巧。从西藏返回后,他渴望寻求新的灵感来表达那种光的力量,于是他访问了西班牙,研究委拉斯凯兹和索罗拉作品中室外场景的光线效果:“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让我意识到,如果没有卓越的技法支持,任何想法最终都会沦为空洞。” 再次,他激起了对学习实践的严格要求和对奉献精神的呼唤,并在当代艺术舞台上坚决捍卫其合理性,表现出⼀种对当代浮躁风气的不屈服。
《捡牛粪》180×250cm 布面油画 2014年
“真我之路”展览所提出的主流理念,恰如其名,契合了这⼀精神:我们正面对着对“现实”的⼀种诠释,这种诠释,如同循环往复的历史吗?对于那些仍在争论并质疑现实主义选择是否意味着拒绝当代精神的人,于明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他欣赏任何包含技艺、诗意、优秀构图、巧妙运用色彩以及能够引发情感共鸣的语言,之所以他看似拒绝新的艺术语言,是因为现实主义最适合他,最能自然地激发他的想象。这是他天生的语言。他的绘画并无意与当代对立,而是⼀种对他者身份及他自身身份的重新认同。如今,作为⼀位成熟的艺术家,于明重申了他作为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这两种不同文化的解释者的必要性,并将他的故乡文化身份与当代提供给他的工具进行了辩证关联。当代艺术界再次确认了于明的探索并非孤立无援。就在当前举办的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上,中国国家馆提出了名为《Atlas: Harmony in Diversity》的展览方案,该展览分为两个部分:其中⼀部分展示了百幅古代王朝的画作,这些画作被安置在LED屏幕的档案柜中,而另⼀部分则展示了七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新作,他们的作品象征着文化“传承”。这个展览建⽴了当今与历史之间的纽带,同时也在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架起了桥梁。对于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性的艺术DNA的自觉认识,最终表明了重新掌握这一文化身份宝库的必要性,其根源深植于遥远的历史,却依然要求通过当代的精神展现自身。
—— 乔瓦娜·乌扎尼(Giovanna Uzzani)
策展人
Claudio Rocca
CLAUDIO ROCCA 是意大利著名的建筑师、 学者和策展人 。1989年,ROCCA毕业于佛罗伦萨大学建筑学院并获得建筑学博士学位。之后他在法国意大利等地开展了广泛地设计与古建修复工作。尤其是他参与的佛罗伦萨布兰卡其礼拜堂的修复, 完好的保存了马索利诺、马萨乔和菲利皮诺·利皮的经典壁画。
作为一名策展人,其深谙艺术品的历史价值, 擅长从艺术角度深入挖掘出作品的文化与美学意义 ,并与之经验丰富的建筑空间感产生紧密联系,让艺术作品在空间中得以更好地呈现出其意蕴!
作为一名资深教授,研究生博士生导师 。早年曾在意大利卡拉拉和拉奎拉美术学院任教, 2004年开始任教于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并担任多门学科教学。2017年——2023年 任佛罗伦萨美术学院院长。2023年,ROCCA被任命为意大利国家美术学院联盟主席。
Giovanna Uzzani
乔瓦娜·乌扎尼(Giovanna Uzzani)是一位杰出的意大利艺术史学家、策展人和教育家,精通现代与当代艺术研究。她毕业于佛罗伦萨大学,自2006年至2011年,乌扎尼曾在锡耶纳大学教授当代艺术史,并自1988年起,持续在中学教授艺术史。
作为策展人,曾与马里诺·马里尼博物馆、乌菲齐美术馆以及20世纪博物馆等著名机构合作,策划了多场具有突破性的展览。她的重要策展项目包括在乌菲齐美术馆举办的展览“意大利的呼唤”(L’Italia chiamò),以及庆祝抽象艺术先锋瓜尔蒂耶罗·纳蒂维(Gualtiero Nativi)诞辰100周年的展览“#NATIVI100”。
此外,乌扎尼还是一位成就斐然的作家,参与编撰了诸如《二十世纪意大利艺术》(Arte italiana del Novecento)等重要著作,并对艺术家里卡尔多·瓜尔内里(Riccardo Guarneri)和洛伦佐·博内基(Lorenzo Bonechi)进行了深入研究。
于 明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美国肖像画协会署名会员
中国写实画派成员
1977 生于黑龙江齐齐哈尔
1998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
2002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一工作室,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2007 赴上海师范大学随徐芒耀教授研习十九世纪欧洲学院派油画技法
2010 开始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研究所,师从靳尚谊教授
2014年调至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
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国肖像画协会署名会员,北京油画协会会员。
部分个展
2016 山抹微云——翟欣建、于明双个展,保利艺术博物馆,北京
部分群展
2020 中国素描——现当代中国美术家作品邀请展,国家博物馆,北京
2018 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时代肖像”展,太庙,北京
2016 中国梦·实干兴邦——第五届全国(大芬)中青年油画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16 中国精神——第四届中国油画展(写实展),中国油画院美术馆,北京
2015 第五届全国青年美展,山东美术馆,山东
2014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12 第五届北京国际双年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荣誉与奖项
2021 意大利大卫·米开朗基罗国际艺术奖,油画作品《等待》获奖
2019 美国肖像画协会第二十一届国际肖像画大奖赛,油画作品《牧歌》入围并获卓越作品奖
2019 油画作品《外交官的肖像》在西班牙被授予最佳年度艺术家奖
2018 美国第十三届ARC国际艺术沙龙大奖赛,油画作品《在布拉格》获唯一最高奖——最佳作品奖
2018 获西班牙巴塞罗纳现代美术馆颁发的“年度最佳艺术家奖”
2018 第二十一届美国肖像画协会国际肖像画大奖赛,油画作品《牧歌》获卓越奖
2017 美国第三十九届写实绘画雕塑大奖赛,油画作品《卖艺人》入选并获奥杜邦艺术家奖
2017 美国肖像画协会第十九届国际肖像画大奖赛,油画作品《在布拉格》入围并获一等奖
2017 国家艺术基金,油画作品《在莫罗故居》获优秀奖
重要收藏
作品被国家艺术基金、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厦门中华儿女美术馆、大都美术馆等公共机构和私人藏家收藏
部分参展作品
(人物篇)
《牧歌》 160×130cm 布面油画 2015
《维也纳的啤酒馆》 36.5×32cm 布面油画 2023年
《退休女教师》 80×60cm 布面油画 2023年
《蓝围巾》 100×80cm 布面油画 2023年
《麦群像》 100×80cm 布面油画 2021年
《自画像-2》 40×30cm 布面油画 2020年
《宁澈》 40×40cm 木板油画 2023年
《外交官肖像》 80×60cm 布面油画 2018年
《等待》 40×30cm 木板油画 2020年
《画素描的人》 20×15cm 布面油画 2018年
部分参展作品
(风景篇)
《威尼斯的黄昏》 40×50cm 布面油画 2021年
《威尼斯的码头》 40×50cm 布面油画 2018年
《泽库的云》 30×40cm 布面油画 2011年
《蔚县》 40×30cm 布面油画 2010年
黄河岸边采石场》 60×50cm 布面油画 2011年
部分参展作品
(素描篇)
《母亲》 40×30cm 纸本铅笔 2012年
《陈阿姨》 18.5×26cm 纸本铅笔 2020年
《袁志博肖像》 39×26cm 纸本铅笔 2014年
《自画像2014》 39×26cm 纸本铅笔 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