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国艺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国艺资讯
分享到:

宋词与文人画中的“虚笔藏境”

发布时间:2024-11-06 浏览量:126

宋代艺术以虚、实之笔塑造着“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注重虚实安排既是宋代文人画的审美风尚,也是宋词的艺术追求。据说,即使以“写实”著称的宋徽宗也提倡“笔意俱全”,避免直露。传言宋徽宗创办画院,以画技作为科举考试的一种方式,每年以一句古诗为题,看画者能否领悟其中深意,并描摹出诗中的意境,以此选拔人才。他曾出“深山藏古寺”一题,参试者多画山间或丛林中露出古寺的一角屋檐或断壁残垣,唯有一位考生独不画古寺,而是画崇山峻岭之上飘下一股清泉,泉边再画一老和尚,正舀水入桶。画中虽无古寺,却可想见古寺已在此深山之中,这样就把一个“藏”字含蓄地表达出来,是用虚笔来写意,正合宋徽宗“笔意俱全”的标准,因此夺魁。


像这样以虚笔暗藏深意的审美风尚在宋代文人画中多有体现,例如马麟的《层叠冰绡图》画梅不画全株,而仅取其中两枝,于尺幅的右下一角展开,一枝扬起向上,指向高空;一枝俯身横出,伸展于侧。一高一低,一直一曲,姿态百出。整幅图画的构图大部分都是空白,两枝细瘦花枝像是不经意间闯入观者的视线,留下了优雅的剪影。该画右下角落款“臣马麟”及“丙子”纪年印,由此可知,此画是宁宗嘉定九年(1216)的供御作品。所画两枝梅花据说是名贵的绿萼梅。画家为皇室画名贵之梅花,自然要力求雅致。此画构图将大部分尺幅设计为空白,而仅以简笔勾勒两枝花哨,就体现出一种简淡之雅。而所画花枝细秀劲挺,白色的花瓣层叠繁复,与花蕊交错疏松地散布于枝头,着墨不多,不言不语,怡然自适。画梅而不取全景,只取一两枝的局部,观其姿态,花枝自树一帜,花瓣层叠堆积有如冰绡的高洁,难怪宋宁宗皇后杨氏为其题“层叠冰绡”四个字,又题七言诗一首云:“浑如冷蝶宿花房,拥抱檀心忆旧香。开到寒梢尤可爱,此般必是汉宫妆。”可见局部之美以少胜多,成就了无限意境。


与文人画的审美观念相通,宋词也一直以虚实互见为美,以有限映衬无限。特别是在一些小词的创作中,作家复杂而微妙的情感采用虚写的方式,造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感。例如,周邦彦的《少年游》这首小词,写词人和一位歌姬话别的场景,题材虽然是词中再普通不过的相思离别,但细细品来,由于择取的场景别有深意,令欣赏者忍不住去想象词中没有写出的人情物态和事件经过,就采用了以虚代实的笔法。“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这首词的上片描摹了两个场景。纤手破新橙,相对坐调笙。这里虽然只写佳人之手,却让人想见其凝神于剥落新橙时的神情意态、行为动静,也想见对面词人默默相望时的样貌音容。上片是两个静景的描述,下片则有了人物的动作音容:“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城上三更,言时辰已晚,马滑霜浓,言路途艰辛,少人行,则规劝之意渐明。句句皆不直接道出心事,句句又都作深情挽留。从“锦幄初温”到“城上三更”,让人恍然,时间竟在纤手破橙、相对调笙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溜走了。过程中足见两位有情人之间既两情相悦又试探猜测,既情到深处又故作平静的微妙心态。词作写到这里也就戛然而止,词人有没有留下来陪伴这位佳人?两人之间又会演绎出怎样的后续故事?读罢这首小词,读者恐怕会产生这样一连串的联想。一个简单的室内场景、一句简单的对话,却牵出如此丰富的背景故事和情感互动,引导读者作进一步虚想,这就是小词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魅力。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

国艺快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