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国艺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国艺资讯
分享到:

《大千归来》张大千书画作品展在武侯祠美术馆开幕

发布时间:2021-05-28 浏览量:1181

《大千归来》张大千书画作品展在武侯祠美术馆开幕。


1.jpg


展览时间:5月21日-6月4日 10:00-17:00


展览地点:武侯祠美术馆


5月21日,由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指导,成都兴城文化产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武侯祠美术馆共同承办的《大千归来——张大千书画作品展》在武侯祠美术馆开幕。《大千归来》包含张大千书画作品集发行、武侯祠美术馆作品展两大板块。画册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预计将于五月底正式发行。


2.jpg


《莲花》 1979年


此次在武侯祠美术馆展出作品选自同名画册,作品数量为30件/套。展览作品从大千先生早期二十年代作品至晚年的泼彩作品均有精品展出,是一次难得的观展机会。

张大千先生是出生且成长在四川的画史上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被誉为“五百年来一大千”。


3.jpg


《观泉图》 1946年


虽然在四川各大博物馆均有大千先生的藏品,但此次参展的作品均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收藏,由全国各地的美术馆和收藏家提供,并通过多次筛选,最终选取30件/套作品在武侯祠美术馆与观众见面,集中展现更是近年来尚属首次。


4.jpg


《卷去青霭望水天》1968年


延伸阅读:


探析张大千的艺术风格,可从其艺术进程中发现其特征,首先我们要对张大千的艺术进行分期。关于大千的艺术进程,已有专家关注并撰文探讨,有的从其生平转折角度划分,有的从纯艺术角度划分,有的按时间年份分段,有的按师法过程分为早、中、晚期,有的直接根据张大千经历了师古、师自然、以心为师三个阶段对其进行艺术分期,笔者根据张大千的艺术人生重要节点及其心路历程大致界定,将其艺术分期为:启蒙期(1899-1917 年)、早期(1917-1939 年)、中期(1939-1956 年)、晚期(1956-1983 年)共四个阶段。


这样的分期与以往的各种分期有所区别:第一,过去很多专家学者基本不考虑幼童阶段,即便关注了,也是一笔带过。其实启蒙期绝不能忽略,因为家学渊源以及出生地内江自古“人文荟萃,多产英才”等丰富人文背景对张大千的影响十分重要。第二,将 1917 年正式拜师学艺, 1939 年开始广泛接受蜀中山水熏陶(随后才有敦煌之行),以及 1956 年与毕加索会晤坚定艺术理念这几个重要节点作为分期点,实在有其特殊意义。


其细分如下:


(一)启蒙期(1899-1917 年)


启蒙时期,在绘画方面张大千主要受母亲、五姐双凤和以画虎著称、自号“虎痴”的二哥张善子的熏陶指引,国学基础方面则主要由四哥张文修教授,可谓幼承家学。



5.jpg


《纳福纳嘉大瀑布》 1953年


6.jpg


《青城南望》 1944年


7.jpg


《夏山隐居图》 1947年


8.jpg


《仿石涛游华阳山图》 1947年


(二)早期(1917-1939 年)


对张大千早期风格形成起重要作用的客观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家学渊源的影响;二是张大千故居地域文化的熏陶。内江这方水土,养育了诸如孔子之师苌弘、理学鼻祖陈抟、唐代状元“文章天下第一”的范崇凯、南宋右臣相赵雄、数学家秦九韶、明内阁大学士赵贞吉、清末状元骆成骧、双钩书法家公孙长子以及张大千表叔喻陪伦大将军等。内江人文荟萃,文脉悠长。张大千浸淫其中,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三是张大千的师承及画风渊源 。


9.jpg


《天女拈花图》 1936年


(三)中期(1939-1956 年)


1938 年抗战时期,居住北平的张大千设法逃离了沦陷区, 辗转抵达蜀中,并定居青城上清宫。时势的突变促使张大千提前从师法古人为主进入到以师法自然为主的艺术中期。


10.jpg


《瑞士山景》1965年


11.jpg


《东风幽居》1972年


(四)晚期(1956-1983 年)


大千先生晚年艺术风格若何?或者准确一点讲就是如何评价大千关于后期泼墨泼彩画风的创立?过去不少学者专家如台湾傅申先生、巴东先生,大陆叶浅予先生、包立民先生、邢捷先生等,均对泼墨泼彩都有不同程度地论述。其中,傅申先生、巴东先生的论述尤为精到,也显示出他们治学严谨,有丰厚的人文积淀和高深的鉴赏学养,值得研究大千艺术的学者学习借鉴。


(文字选自《张大千蜀中景作之研究》,罗宗良、王建平所著《大千归来——张大千书画作品集》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