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04 浏览量:1455
展览海报
名家谈展览&版画
北京画院院长、本次展览策展人吴洪亮先生谈到:版画好像很传统,对于苏州人来说更是这样。但其基因中的能量又很强悍,乃至渗入到你每时不忍离身的手机。当代艺术好像很先锋,但也不是从天而降,如何演化而来,版画思维恐怕起到了某些推波助澜的作用。
本次展览以“集成”为名,简单的表述就是艺术家们作品的集成。汇聚了徐冰、隋建国、张晓刚、苏新平、王华祥、孟禄丁、洪浩、陈琦、冯梦波、邱志杰,10位在当今颇具影响力的艺术家,每人5件,共50件版画作品。因艺术家各自的创作背景不同,又自然关联到了油画、雕塑、装置、影像等多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使此展又多了一层以版画为媒,集聚而成的深意。
“集成”(ACCUMULATION)一词有合众聚力得以功成之意。古人用其形容诸多著作的汇编,如《古今图书集成》。现在,从过往的集成电路、系统集成到光集成芯片,不仅是一些科技的名词,更是思维方式的建构。由此可见,“集成”显示出了某种持续性的活力以及力量汇集后的广度和难度。
总之,这是一个不大的展览,但内质非凡。当代意识与版画基因的碰撞,恐怕会给你带来一条颇具启发式的思考通道。
苏州工业园区公共文化中心主任季诩淙谈到:中国是有着上千年历史的版画这一古老画种的故乡和摇篮,无论是唐代盛行的佛教版画还是明清时期盛极一时的书籍木版插图,以及民国时期作为革命武器的新兴木刻,中国的版画艺术都有过辉煌的历史。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经济社会的进步以及艺术样式的多样化,中国版画创作发展更加多元开放,在当代语境中边界被不断拓展。
在中国著名当代艺术家中,有不少人正是从学版画开始其艺术生涯,甚至艺术圈有“学版画的比学其他画种更容易往当代艺术、当代观念的方向走”的说法。究其原因,第一,版画创作者需要对木版、铜版、石版与丝网版等各种绘画材料的效果有着更为丰富深刻的认识;第二,版画创作者除了要考虑绘画的基本因素之外,更要考虑手工、制版、印刷等环节,精细程度和技术要求比普通绘画更强;第三,版画在印出来之前是无法看出整体准确效果的,创作者需要更多设计思维与传统思维的融合,版画创作,前期的严密构思、严谨的创作步骤,最适合以观念创新为特征的当代艺术,因而版画起家的艺术家们可以更好的把握艺术方向,创作的思路也更宽。
本次在苏州金鸡湖美术馆举办的“集成——中国当代艺术名家版画展”,将展出徐冰、隋建国、张晓刚、苏新平、王华祥、孟禄丁、洪浩、陈琦、冯梦波、邱志杰等10位当代艺术家不同版种、不同技法的版画作品,让我们通过这些作品感受到艺术家们的创作热情与探索精神,让更多的艺术爱好者认识到版画艺术的美学意义和价值,让优秀的版画艺术融入社会、沟通大众,更能体会到这些优秀的代表性版画作品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所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
展览作品创作介绍
刷底色、打蜡、制版、滚墨、拓印......版画创作的程序性需要系统集成的综合能力,此次展览既是版画创作思维的“集成”,也是版画创作方法的“集成”。本次展览的10位艺术家,运用了不同的版画工艺完成创作。这些技术本身,就非常有意味。
徐冰·数码微电压印刷
数码微电压印刷即数码微喷技术,指通过计算机微电压方式控制喷头将墨水喷到对应的介质上进行直接打印。数码版画是利用此项技术将传统版画中的造型语汇利用电脑转换,再经平台输出印制出来的具有一定限量的复数性版画原作艺术。《凤凰》手稿在高精度的扫描后既保留了原有的创作痕迹,具有现场感,也通过版画的规定性印痕呈现独有的美感。数码印刷让手稿变得愈加均匀和平整,边线分明;使用UV墨水喷印让作品具有颗粒感,原作的艺术语言得到进一步拓展。
《凤凰图三》,微电压印刷工艺,画纸76×56cm,画芯57.5×41cm,2014
隋建国·黑白木刻
黑白木刻是中国传统版画技艺,其特点在于不借助色彩的补充,通过画面中对于点、线、面的黑白构成的运用营造整体画面的氛围及形态。艺术家利用雕塑创作中常用的角磨机在前期智能设定的程序下运作,离心运动的过程中在木板上刻画出丰富多变的曲线,理性的程序操作与偶发的创作行为在白色线条里共同生成机械的美与力量,传统性的黑白木刻与当代性的创作行为和谐相生,在严谨的作品印制中呈现艺术家最感性的情绪思维。
《时间与虫洞2》,黑白木刻,56 × 76 cm,2019
张晓刚·铜板套色
铜板套色属于蚀刻法,指在飞尘腐蚀法制成分色版的基础上利用滚筒分版套印的铜板版画工艺。艺术家采用传统铜版画创作中的腐蚀、套色,在创作过程中对光线进行层层的套色造染,将个人标志性的家庭照片图式强化出来的同时将瞬间的时刻与隐匿的情绪印制在作品画面中。
《镜子2号》,铜版套色,48 × 34 cm,2019
苏新平·铜板照相腐蚀
铜板照相腐蚀指将制成阳图底片的原稿图像经由碳素纸连续曝光,然后过版到铜滚筒表面,经显影、腐蚀制成凹版的铜板版画工艺。本组作品由多张小素描画作组合形成,先通过照相制版再转印至铜版,对转印色彩的选取与恰当应用,使得作品在保留素描的丰富层次感的前提下,通过利用铜版画的特性增加作品的肌理质感,艺术家的个人图示也融入在微妙的锐利感中。
《风景之二》铜版照相腐蚀,56 × 76 cm,2019
王华祥·1铜板干刻+4黑白木刻
铜板干刻属于凹版技法,利用尖笔干刻并且只刻破版面,线条旁边留有铜刺,上墨时线沟中与翻起的铜刺旁都会有油墨附着,线条浓淡与色调深浅随笔力轻重而定;黑白木刻是中国传统版画技艺,其特点在于不借助色彩的补充,通过画面中对于点、线、面的黑白构成的运用营造整体画面的氛围及形态。“病毒”系列是艺术家基于疫情时代的个人思考与创作,“口罩”从医用防护设施转变为病毒的装备,立场的置换暗含对人类自身的反思。艺术家采用铜板干刻和黑白木刻呈现了不同维度的视觉形象,黑白调子在细致的调配下呈现出画面的丰富性和开放性。
《戴口罩的病毒之二》,黑白木刻,76 × 56 cm,2020
孟禄丁·铜板腐蚀
铜板飞尘腐蚀属于凹版制作工艺,指在制版时通过风扇将松香粉均匀置于版面,电烤后松香粉熔化形成薄膜,经过腐蚀营造出不同深浅的灰色表面。朱砂是本组铜版画的主要油墨材料,延续了艺术家的“朱砂”系列,鲜明的朱砂在深浅不一的灰色背景中和谐自然,离开画布的符号与线条经过印制处理后形成独有的版画质感。
《朱砂3-2》,铜版腐蚀,72 × 53 cm,2019
陈琦·水印木刻
水印木刻是中国特有的传统版画印刷技艺。“水印”即采用墨、中国画颜料、水彩等水溶性的水墨印刷,区别于油墨印刷。由于水墨在纸上特有的渗入原理而产生如同绘画般的笔触墨韵,版、印之间有了可控与不可控的变化。艺术家基于饾版套印工艺,既通过精准套版表现毫末之间的留白,也利用分版套印展现幻影效果。拱花是一种不着墨的印刷方法,以凸出或凹下的线条来表现花纹,艺术家采用拱花技艺展现“玲珑塔”形象,饾版与拱花技艺的结合呈现了更具表现力的画面感。
《玲珑塔》,水印木刻版画,74.3×55cm,2020
洪浩·丝网套色
丝网印刷指用丝网作为版基,并通过感光制版方法,制成带有图文的丝网印版。利用丝网印版图文部分网孔可透过油墨,非图文部分网孔不能透过油墨的基本原理进行印刷,一次印制一种颜色,丝网套色即使用多层丝网版面生成多色图像的印刷工艺。艺术家采用丝网套色工艺延续了“地图”系列的创作,地图是艺术家认识社会、认识世界并进行反思的渠道,常规地图既有的指向性和知识结构在作品中被颠覆和重建。
《世界鸟瞰新览》,丝网套色,76 × 56 cm,2019
石板套色
石板套色是在中国传统石印技术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套色工艺。石印属于平版印刷,利用水油相拒原理,用亲油的转写墨直接把图文描绘在石面上,或通过转写纸印刷于石面,经过处理,即印成版。石板套色通过分版套印形成多色画面。
冯梦波·石板套色
艺术家在本组作品中再现早期作品中的元素,利用四色印刷的限定性开发专色系统,通过套色的方法将半透明的颜色介质叠加出丰富的色彩,减少过度套色造成的色彩抵消。
《春丽踢死马》,石版套色,76 × 56 cm,2020
邱志杰·石板套色
艺术家基于水油不相混合原理,将自幼习得的书法与版画中的地图绘制相结合,通过稀释药墨以形成画面的冲击痕迹,保留了水墨书法的印迹的同时也使石印版画的特点得以彰显,地图的逻辑构思更加清晰地显现出来。
《潮汐》,石版套色,76 × 56 cm,2019
桃花坞版画介绍
此次展览呈现了多元的版画创作工艺,苏州作为桃花坞版画的发源地也具有鲜明的版画风格,这份天然的版画基因还要追溯到明代的桃花坞。
桃花坞版画是何物?木版年画。
新春之际,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皆为中国古代民间生活的重要习俗,桃符即今日春联。人们之所以要把桃符“钉”在墙上,因为最初的桃符是直接在木板上描绘门神形象。宋代以来,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木刻版画的兴起,年画也得以通过雕版印刷呈现于纸面,实惠方便的特点让木板年画迅速流行,在江南一带尤为兴盛。
桃花坞版画在何地?桃花坞。
苏州城北,太湖沿岸,桃花河畔。古时因遍植桃花得名桃花坞,郡人也多来春游看花。历代名士皆在此筑台冶园,才子唐寅坎坷半生后也选择在桃花坞躺平,写下“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的洒脱诗篇。明代,伴随江南地区的经济繁荣,通俗文化和民间艺术实现了跨越式的前进。
桃花坞版画因何起?小说插图。
话本即民间艺人讲故事用的底本,兴起于宋元。至明代,白话小说出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顶流小说在农工商贩之间争相传阅,人人追番,供小于求的小说市场推动了刻书业的发展。因为出版物对插图的需求,出现大量以黑白为主、辅以朱墨彩印的木刻版画。桃花坞木版年画受此影响,吉祥图案、戏文故事、风土人情均是年画的创作题材。大批手工作坊云集于此,实现了桃花坞版画的产业聚集,桃花坞成为民间版画的时尚地带。
桃花坞版画有何不同?南北风俗不同。
桃花坞与杨柳青为代表的北方木版年画在制作、题材、表现形式等方面都有差异。具体而言,桃花坞年画以木版套印技术为主,具有色彩绚丽,立体感强的特点。其制作一般分为画稿、刻版、印刷、装裱等环节,采用一版一色的方法制作,先印墨线版,然后分印不同色彩,有时还需要经过描金、扫银、敷粉等程序。
桃花坞版画后来如何?有三个阶段。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发展大致可分为明末清初、清中期和清晚期三个时期。明末清初是桃花坞版画发展的前期,亦即前套色版画期。此时依然以制作图书插画为主,《历代史略词话》《寿星图》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
至清代中期,版画逐渐由书籍插图发展为独幅作品,尤以康雍乾时期最盛。这一时期的木版年画风格精细,题材上主要以姑苏地区的市井风土人物及仕女为主。如《耕织图》《西湖十景》《三美人图》等都是这一时期桃花坞的佳作。值得一提的是,17世纪中晚期,桃花坞版画还传播至日本,对江户时代的浮世绘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至晚清时期,受鸦片战争影响,以及胶版、铜版、石版等现代版画技术的冲击,桃花坞版画日趋没落。为求生存,此时的桃花坞将市场转向农村地区,多表现农民喜闻乐见的日常生活。色调趋于单一,色彩对比强烈,颇具乡土气息。代表作品有《花开富贵》《龙凤呈祥》《忠义堂》《琵琶有情》《百子图》等。
桃花坞版画今如何?已经入选非遗。
桃花坞版画影响深远,除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处,也远销湖北、河南、山东各地,并流传到国外,日本的浮士绘等版画艺术受其影响甚大,英国、法国、俄罗斯、德国等亦有桃花坞木版年画作品收藏。2006年,桃花坞木版年画以“传统美术”类别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江苏非遗保护中心的保护下通过参与非遗展示互动和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继续焕发着新的活力。
本次展览既希望为大众提供一个近距离接触版画、感受版画的平台,也希望通过不同领域艺术家的版画创作实践,讨论版画背后的“逆思维”“层思维”“复数性”等思维方式,进而引发人们关于版画本质的思考,探讨版画基因对于当代艺术的特殊价值。
展览将持续8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