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10 浏览量:1110
“征程:迎接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书法大展”近日开始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对外展出。本次大展本次展览以书法篆刻艺术形式展现新时代的正大气象,将书法寄情抒怀的艺术表达方式与记言录史的社会功能相结合,打造具有人民性、时代性、专业性的主题艺术盛宴。展览呈现了300余件书法篆刻作品,创作者既有屯垦戍边的巡边员,坚守三尺教坛的人民教师,也有带领乡村致富的村支书,热血铸就忠诚的人民警察。
此次展览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书法家协会共同主办。大展组织300多位书家深入生动的实践、火热的生活,通过300余件作品,聚焦十年来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新时代“时代楷模”先进典型事迹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讴歌时代,书写人民,赞美英雄。
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中央编译局局长柴方国,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丁鹏勃,中国书协顾问张飙、陈洪武、刘金凯、胡抗美,中国书协副主席叶培贵、刘月卯、张继、张建会,中国文联全国文艺家协会、机关部室、直属单位负责人,在京书家代表等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李昕主持。孙晓云、丁鹏勃分别代表中国书协和国家博物馆致辞。基层书家代表王研充作发言。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表示,参展作品将书法家个人的艺术风格和专业特长与文本有机结合,撰文记史,畅情抒怀,形成宏观与微观经纬交织、时代与个体相互映照。“在中央党史研究院的专家、全国高校书法专业工作者、新闻媒体出版工作者、文博系统工作人员等共同参与下,广大书法家以精心创作、反复挑选的最优秀的书法篆刻作品,记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时代风貌,书写、镌刻新时代。”
发布会中,新疆艺术学院书法学院的一名教师王研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这些作品的创作背景。王研充长期在克拉玛依、乌鲁木齐等基层从事书法教学、创作和公益普及工作。“四个月前,接到中国书协发来的本次重大主题展览的入围通知后,按照要求,深入一线寻访十八大以来由中宣部授予的‘时代楷模’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时代楷模’魏德友老人在新疆守边戍边的先进事迹,多年来一直感动着我,我决定对他进行一次深入采访。魏德友老人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1团二连82岁高龄的退休职工,50多年来,在裕民县萨尔布拉克草原上守边,这里荒无人烟,条件艰苦,不时遭遇与狼群搏斗、在风雪中迷路等险境,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他坚守初心,无怨无悔。他在守边的漫长岁月里,劝返和制止临界人员千余人次,巡边总里程达2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5圈,被誉为边境线上的‘活界碑’。带着感动和敬仰之情,我开始了艰难的寻访之旅。”“我首先跋涉600多公里到达塔城裕民县边境无信号区探访魏德友老人的事迹,又经过四天的荒野之行,行程近2000公里,才与魏德友老人见面,聆听老人的亲口讲述。守边的生活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充满艰险,在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后,我认真整理并撰写文稿,后经中国书协专家组指导与修改,我的创作内容定稿。同时,我对书写内容、形式、情感的契合做了大量的思考和尝试,对字法、章法、气息等进行反复调整,经过十数日的打磨,终于完成了创作。”
为了体现“浸入式感受、体验式书写、主题性创作”的创作理念,书家们根据不同的写作题材和内容,选择适配的字体、装裱形式。
除了关注时事,很多作品也关于考古和文化发展史上的大事,如现场展出的《仰韶文明赋》即是围绕仰韶文明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展开创作的。1921年10月,河南省渑池县仰韶遗址发掘,揭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序幕。1951年,新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夏鼐带队第二次发掘,在这里明确了仰韶文化的性质和面貌。之后,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等进行了第三次发掘,证实了仰韶村文化遗址存在着仰韶和龙山两个考古学文化。而2020年以来的第四次发掘,实现了数字信息化、多学科、多技术相结合,让世人对仰韶村遗址的了解和认识更加全面丰富。如今,仰韶村遗址的第四次发掘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依托愈来愈丰富的考古材料,远古先民的社会生活图景被不断还原。
此次展览还将篆刻艺术纳入重大主题书法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