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国艺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国艺资讯
分享到:

第一时间,30余位文化行业专家学习解读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文化建设专题理论研讨会”召开

发布时间:2022-10-27 浏览量:921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论断,对未来的文化工作作出了纲领性指导,明确了崭新的使命任务。

10月22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当日下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文化建设专题理论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三十余位文化旅游领域知名学者第一时间就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关于文化建设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展开交流研讨。


1.jpeg


中国文化产业协会秘书长金鹏、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余有根、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会长刘维林、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高校研究联盟副理事长卜希霆出席会议并致辞


2.jpeg


3.jpeg


会议分上下两场进行,由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教授、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贾旭东教授分别担任会议主持


4.png


与会专家开展研讨交流


举旗帜,以优秀文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文化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发展道路是与会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议题之一。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凤亮认为,二十大会主题中强调的“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报告中提出的“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目标,都对新时代“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明创新——文化自强”逻辑提出急迫需求,未来要用更加综合的文化创新能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动能。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回溯了过去一个世纪文化发展脉络,认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文化要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文化精神,也要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暨文学院教授王一川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指向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各方面及其整体,而它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意义体系构建,正代表中国社会现代化在文化领域的建树,因而可以称为中国式文化现代性。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认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语境下需要重新思考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这“三对关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齐骥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是回答了谁的现代化、什么方面的现代化、以什么途径实现现代化、走什么道路等重大问题,从文化角度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于厘清中国式现代化和文明传序、文化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


聚民心,以公共文化服务传递更多温度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满足广大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普惠的重要方式。北京大学教授李国新认为,二十大报告中阐述的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其中有两条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密切相关。一是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二是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本身就是中国特色鲜明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伟大实践。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中的绩效问题,是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也是现代性不足的表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立足内置循环的独特性,建立行业循环与社会循环相协同、供给侧与消费侧相协同、传统管理与数字化管理相协同的综合改革策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向勇认为新时代十年文化产业经过“十二五”时期的高速增长阶段和“十三五”时期的提质增效阶段,进入“十四五”时期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文化产业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带动战略的作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黄永林指出,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将呈现出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和数字中国战略和坚持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未来的基本特征。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厉新建从文旅融合的重点区域、重点业态等方面分享了他的思考,并且提出要落实二十大报告对于“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在公共服务领域形成文化和旅游的命运共同体。文化和旅游部云南大学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主任李炎指出二十大大报告在“理解好人民群众急难盼愁问题”中提及的“均衡化和可及性”体现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更高目标和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精神。


兴文化,以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立自强


二十大报告中的第八部分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题,如何继续坚定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也是与会专家们探讨的高频议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祁述裕认为,“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间,要实现“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目标,关键是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而如何处理和把握好文化建设相关要素的均衡性至关重要。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范建华认为,报告中指明了我们建设的文化强国就是以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文化强国。其内含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蔡劲松指出,要在全球文明图景中巩固中华文化立场坐标;要在五位一体格局中突出文化建设关键变量;要在现代治理体系中激活文化治理内生动力;要在文化自信自强中增强民族复兴精神力量。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主任孙海波从文物保护的一线实践工作出发,阐释了中国现代化目标引领下,要以科技引领实现文物保护,坚持底线思维筑牢文物安全的底线;要深入挖掘文化遗产价值内涵;要在利用方面坚持创新融合。同济大学文化产业系副主任夏洁秋认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重点在于让广大民众通过切实的参与文化实践中获得文化自信,同时赋予文化生产更多的活力和创造力促进文化自强。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周建新认为,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共建共享的文化,因此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这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原则和致用法宝。


展形象,以文化魅力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二十大报告鲜明的提出了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这一论述也引发了与会专家的热烈讨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钰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明确要求,这是在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报告上首次提出的论断,也是在中央重要文件中首次提出的论断,对当代中国的文化传播、国际传播提出了战略任务。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康化认为,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需要以“中国的世界观”构建国际叙事体系,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能。其中,“中国的世界观”是理论基础,“中华优秀文化”是内容框架,“立体复调格局”是战略路径。南京艺术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李向民教授认为,二十大报告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是党对优秀文艺作品的最新表述。文艺创作应当服务新时代、服务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范小春认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可信”奠定形象基调,“可爱”体现传播手段,“可敬”是对“可信中国”与“可爱中国”的凝聚式再创造。

此外,围绕当前文化事业发展面临的文旅融合、文化安全、文化金融、科技赋能、学科建设议题,与会专家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主线,从广博的研究视角阐述了对于二十大精神学习的深切体会。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胡惠林认为二十大报告中将国家安全首次作为报告中的篇章,充分体现出国家安全和国家文化安全正在成为或已经成为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高校的学科建设如何满足和适应国家的时代秩序?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思考的重要命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永恒认为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科学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未来要扎根中国大地、立足国际前沿,瞄准学科基础问题、国家重大需求和人类共同挑战,创新科研组织方式,提升学术创新能力,加快形成一批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意义的原创性标志性成果,努力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在推动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进程中成就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新高度。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邵明华认为站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新起点之上,数字技术全面赋能,扎实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顾江认为基于数字中国战略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弥补“数字鸿沟”,有效发挥数字金融对微弱经济体的“普惠性”功能,是下一步数字金融促进文化消费提升的重要关注点。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党的十二大精神对今后一段时间的文化建设指引了方向,在解读会议精神的同时,如何走好文化事业发展的“新路”,更需广大文化行业从业者需勇担时代使命,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建设文化强国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