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国艺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国艺资讯
分享到:

多纳泰罗大展:一个文艺复兴奠基者的一生

发布时间:2022-12-30 浏览量:686

小时候看《忍者神龟》并没有立即发现四只龟的命名玄机,后来才知晓李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对应的是“文艺复兴三杰”,而戴紫眼罩的那位兄台在国产版本中名为“爱因斯坦”,三个搞艺术的为什么会搭档一个最强大脑?长大了才明白,其实原著中的紫眼罩应该是“多纳泰罗”——这位多纳泰罗又是谁,他为什么能和三杰齐名?

因为他是15世纪意大利佛罗伦斯著名雕刻家,文艺复兴初期写实主义与复兴雕刻的奠基者。



多纳泰罗(Donatello,1386-1466)雕像*,立于意大利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外墙饰面 ©Wikipedia


被视为西方第一位艺术史家的瓦萨里(Giorgio Vasari,1511-1574)曾言:“不仅当时没有一个工匠可以超越他,甚至在我们这个时代,依旧无人能与之齐头并进。”瓦萨里写下这话时是文艺复兴全盛期过后的1568年,距离多纳泰罗逝世已逾百年。

时钟拨至2022年的当下,意大利联手德、英两国开启了多纳泰罗大型巡回展览,佛罗伦萨斯特罗齐宫基金会、巴杰罗美术馆与柏林国家博物馆、伦敦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V&A)合力打造千载难逢的超强阵容,约90件重磅作品将时光拉回到600多年前文艺复兴的创世时代。



“多纳泰罗:文艺复兴奠基者”大型巡回展(Donatello:Inventor of the Renaissance),德国站展馆:柏林国家博物馆之柏林画廊(Gemäldegalerie),展览时间:2022年9月2日-2023年1月8日


柏林国家博物馆是世界上收藏多纳泰罗作品最广泛、最多样化的机构之一,此番是德国境内首次以多纳泰罗为主题举办的大型特展。展览中的很多大理石、陶土、青铜雕塑和浮雕代表作也是首次同场,其中部分借展作品此前从未离开意大利本土。这些作品对马萨乔、曼特尼亚、米开朗基罗等产生了深远影响,一幅文艺复兴时代的全景图徐徐展开。

群星降世,风渐起时

关于多纳泰罗的早年资料不尽详实,只知他大约于1386年出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这里后来作为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而名垂史册。



洛伦佐·吉贝尔蒂(Lorenzo Ghilberti,1378-1455),左图*:“天堂之门”(Porta del Paradiso),青铜镀金浮雕,位于佛罗伦萨圣若翰洗者洗礼堂(Battistero di San Giovanni)东面正门,1425-1452;中图*:“天堂之门”局部之“所罗门和示巴女王”;右图:北门,1403-1424 ©Wikipedia


从小受过教育的多纳泰罗很早便进入金匠工作室接受艺术训练,1403年,17岁的多纳泰罗开始在洛伦佐·吉贝尔蒂的大型作坊担任助手,参与制作佛罗伦萨圣若翰洗者洗礼堂的第一套青铜大门(北门)。吉贝尔蒂因为在这项青铜大门竞赛中赢了布鲁内莱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1377-1446)而名声大噪,成名时不过二十出头,普遍认为正是这场青铜门竞赛拉开了文艺复兴的大幕。数十年后,吉贝尔蒂为该洗礼堂创作的东门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杰作之一,是为“天堂之门”。



“大卫”,多纳泰罗,大理石,1408-9 & 1416,意大利佛罗伦萨巴杰罗美术馆馆藏(Museo Nazionale del Bargello)


多纳泰罗并不满足于只是当一个小助手,短短三年,他已能独立为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圣殿做大理石装饰雕塑。1407年,多纳泰罗离开了吉贝尔蒂的工作室。这一时期,多纳泰罗完成了他的第一件杰作《大卫》。

这尊雕塑是多纳泰罗已知最早的重要委托,它原本应置于百花圣殿的扶壁上,但因故并未真正摆上去过。直至1416年,多纳泰罗受命对雕塑做出些许修改,随后《大卫》被放置在佛罗伦萨领主宫(维奇奥宫)。这次展览是《大卫》首次离开佛罗伦萨外借亮相。



“礼拜堂内的圣母子”,多纳泰罗,陶土,约1415-1420,意大利普雷托里奥宫博物馆馆藏(Museo di Palazzo Pretorio di Prato,托斯卡纳普拉托市)


多纳泰罗与年长近十岁的布鲁内莱斯基结下了亲密的友谊,二人曾一同前往罗马,沉溺于古老遗迹带来的迷醉与灵感之中。同样是金匠出身的布鲁内莱斯基转行成为杰出的建筑师,他毕生主要的建筑作品均位于佛罗伦萨,代表作当属圣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顶,育婴堂、圣洛伦佐教堂、圣灵大教堂亦是文艺复兴建筑的典范。多纳泰罗则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古典建筑的元素,《礼拜堂内的圣母子》便是个中代表。

在15世纪的意大利,人们相信圣母是女性的守护神,几乎家家都会摆放圣母像以求庇佑,这种刚需使得多纳泰罗在职业生涯中创作了大量圣像。



“圣母子”,多纳泰罗,陶土,约1414,英国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馆藏(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V&A)



“圣母子”(Virgin and Child-Mantle Madonna),多纳泰罗,陶土,约1415,柏林国家博物馆馆藏


在吉贝尔蒂工作室的时期,此前从未被使用在圣母雕塑上的陶土被首次采用。多纳泰罗是一位对技术和艺术的发展持开放态度的开创者,他实验性地对媒介材料和美学表达进行不懈尝试。对陶土作为雕塑材料的重新发现及创新使用,被视为多纳泰罗对文艺复兴时代最为重要的贡献之一。



“圣母子”,多纳泰罗,陶土,约1420-1423,意大利佛罗伦萨斯特凡诺·巴尔迪尼博物馆 (Museo Stefano Bardini)



“圣母子(梅隆圣母)”(Mellon Madonna),多纳泰罗,陶土,约1422,华盛顿国家画廊(National Gallery of Art,Washington, D.C.)/安德鲁·W·梅隆收藏(Andrew William Mellon)


多组《圣母子》在特展现场集体亮相,《梅隆圣母》尤为瞩目——多纳泰罗是首位用赤陶创作站立圣母像的艺术家。这些陶土雕塑呈现出动人的近乎绘画的效果,并开始从哥特式艺术风格逐渐转向更富人文主义的表达。而对于普通民众来说,高攀不上大理石圣母像的人们也能买得起陶土圣像了。

布鲁内莱斯基的建筑和多纳泰罗的雕塑被认为是那个时代在建筑和雕塑中的最高艺术表达,布鲁内莱斯基率先将古典时代数学概念中的透视用于建筑,多纳泰罗再将其引入雕塑范畴。当立体空间感开始在他们的作品中出现,艺术进入了新纪元。



左:“圣母子”(帕齐圣母)(Pazzi Madonna),多纳泰罗,大理石,约1422,柏林国家博物馆馆藏(1886年收购于佛罗伦萨艺术品商人斯特凡诺•巴尔迪尼 );右:“圣母子”(Orlandini Madonna),米开罗佐(Michelozzo,1396-1472),大理石,约1426,柏林国家博物馆馆藏(1842年收购于佛罗伦萨Orlandini家族)


多纳泰罗的《帕齐圣母》几乎是线性透视出现在艺术品中的最早案例——不仅是在多纳泰罗自己的作品中,而是指整个西方艺术史。这一年,多纳泰罗36岁,大理石壁龛中的人物以真正三维立体的姿态浮现出来。

米开罗佐于1426年创作的《圣母子》灵感直接来自于《帕齐圣母》,不过他用一个受古代建筑启发的框架取代了多纳泰罗的透视壁龛。几十年后,同样来自于佛罗伦萨的米开罗佐成为一位著名建筑师,设计了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的宫殿。

除了布鲁内莱斯基,多纳泰罗还有另一位密友马萨乔。马萨乔被誉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位伟大的画家”,他的《新生托盘》是西方艺术史上的里程碑,因为它是绘画作品中现存的第一个使用线性透视的例子。自马萨乔开始,画家们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在使用这种技术。马萨乔与多纳泰罗一样,成为各自领域使用透视法的第一人。



“新生托盘”(Birth tray),马萨乔(Masaccio,1401-1428),蛋彩画,约1423,柏林画廊馆藏(1883年收购于佛罗伦萨艺术品商人斯特凡诺•巴尔迪尼 ),左图:画盘正面;右图:画盘背面


新生托盘是中世纪后期开始流行于佛罗伦萨等地的贺礼,主要是为成功分娩图个好彩头,摆在家里喜庆。展览现场的马萨乔托盘的背面受损明显多于正面,正是因为背面常与放置托盘的桌子或墙壁直接接触磨损而致。

托盘正面通常描绘庆贺新生的场面,在马萨乔的作品中,能看到画中左侧第二个人手中所捧正是一个新生托盘。在其它的新生托盘中,背面大多画的是委托人的手臂,象征把新生儿抱在怀中,但马萨乔在此却做了一个不一样的处理,他描绘了一个小男孩与小狗玩耍的童年场景,这种人文主义的情感表达是文艺复兴的特征,通俗地说就是“有人味”——这种“人味”在多纳泰罗的作品中俯拾皆是。



马萨乔,比萨圣母玛利亚教堂(Santa Maria del Carmine, Pisa)祭坛画局部,蛋彩画,1426,柏林画廊馆藏


马萨乔为意大利比萨的圣母玛利亚教堂绘制传世的祭坛画时,好友多纳泰罗同在城中,马萨乔笔下的圣徒受到多纳泰罗雕塑的启发也就不足为奇了。这组多联祭坛画最初由大约17幅画作组成,其中11幅幸存下来,目前仅有1幅存于比萨,其余散布在各地,柏林画廊收藏有其中的7幅。



左图*:“圣母子”,马萨乔,蛋彩画,1426,伦敦国家美术馆馆藏 ©Wikipedia;右图:“圣母子与四天使”(Hildburgh Madonna),多纳泰罗,大理石,约1420-1430,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馆藏


细看比萨祭坛画中央的那幅《圣母子》,与多纳泰罗的《圣母子与四天使》很是相近。很难说是谁影响了谁,这对好友都是热衷于创造的大艺术家,齐头并进共创辉煌是皆大欢喜的双赢——而最大的赢家,则是拥有这个群星璀璨的时代。

遗憾的是,马萨乔不像好友多纳泰罗般长寿,不到27岁就离世了,一种流行的说法是他死于嫉妒同行的投毒。



“圣母子”(Piot Madonna),多纳泰罗,陶土(曾经镀金)、蜡、玻璃,约1440,法国巴黎卢浮宫馆藏 / 1890年由法国艺术评论家、艺术收藏家欧仁·皮奥特(Eugène Piot,1812-1890)捐赠


复兴之中的创造

面对圣母这一“固定”的主题,无论是在图像的构图方面,还是在所使用的材料方面,多纳泰罗总能展现出无尽的创造力。



“云间圣母”(Madonna of the Clouds),多纳泰罗,大理石,约1425-1430,美国波士顿美术馆馆藏(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主要用于15世纪和16世纪的浅平浮雕技术(Stiacciato)由多纳泰罗开创并主导,出手即巅峰,在两百年间,多纳泰罗几乎是将这项技术运用得最好的艺术家。这种雕刻深度仅为几毫米的技术能表现出最细腻的线条和纹理变化,《云间圣母》是多纳泰罗运用浅平浮雕的代表作之一。



左:“圣母子(达德利圣母)”(Dudley Madonna),多纳泰罗,大理石,约1440,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馆藏;右*:“楼梯上的圣母”(Madonna della Scala),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1475-1564),1491,意大利佛罗伦萨米开朗基罗故居博物馆馆藏(Casa Buonarroti)©Wikipedia


浅平浮雕技术是多纳泰罗留给艺术的遗产,文艺复兴时代很多艺术家都通过绘画、雕塑复刻或致敬过他的杰作《达德利圣母》。米开朗基罗最早的浮雕作品《楼梯上的圣母》就是对《达德利圣母》的致敬,创作时他刚刚十五六岁。



菲利普·利皮(Fra' Filippo Lippi,1406-1469),蛋彩&木板油画,柏林画廊馆藏,上图:“在森林的崇拜”(曾为佛罗伦萨美第奇宫礼拜堂祭坛画),约1459;下图:“The Miracle of the Bees by St Ambrose”(曾为佛罗伦萨Sant'Ambrogio教堂的主祭坛画局部),1441-1447


如同马萨乔,同时代或后世的画家都深深受到多纳泰罗雕塑的影响,浮雕般的人物刻画出现在很多作品中,比如菲利普·利皮的代表作《在森林的崇拜》,对于圣母所批斗篷的描绘能直接看出多纳泰罗雕塑的身影。



“圣殿中的基督”(The Presentation in the Temple),蛋彩画,上图:曼特尼亚(Andrea Mantegna,约1431-1506),约1454,柏林画廊馆藏;下图*:乔瓦尼·贝利尼(Giovanni Bellini,约1435-1516),蛋彩画,约1460,奎利尼·斯坦帕里亚基金会藏品(Fondazione Querini Stampalia)©Wikipedia


《圣殿中的基督》是曼特尼亚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其中框架与圣母的姿态也能寻到多纳泰罗的痕迹。曼特尼亚同样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发现者,他是首位将焦点不仅仅聚拢在圣母子二人身上、而是将这种叙事化为一个特写镜头的艺术家。

曼特尼亚是威尼斯画家乔瓦尼·贝利尼的姐夫,贝利尼在几年后创作过一张十分类似的同题作品。



“圣罗索胸像圣物盒”(Reliquary Bust of St Rossore),多纳泰罗,镀金青铜,约1422-1425,意大利比萨国立圣马特奥博物馆馆藏 (Museo Nazionale di San Matteo)


多纳泰罗在雕塑中也在不断给出特写镜头,他不知疲倦地创作真人大小的雕像,现实主义风格与心理层面的情感刻画是其作品最大特征。人们能从这些雕塑的脸上阅读到热情、焦虑、内省,它们除了不会真的开口讲话,其它都是“真的”。瓦萨里在其撰写的西方第一本艺术史著作《艺苑名人传》这样评说:“必须靠众多技术熟练的艺术家合力才能完成的雕塑作品,多那太罗却是独自完成。他赋予雕塑生命、情感、律动。无需言语,浑然自成。” 



多纳泰罗,青铜雕塑(曾置于意大利锡耶纳洗礼池顶部),1429,左图:“舞动的小精灵”,佛罗伦萨巴杰罗美术馆馆藏;右图:“举手鼓的小精灵”,柏林国家博物馆馆藏



“一对小精灵”(曾置于佛罗伦萨百花圣殿露台),多纳泰罗,青铜,约1436-1438,法国巴黎雅克马尔・安德烈美术馆馆藏 (Musée Jacquemart-André)


围绕圣像的创作多是深沉的,但多纳泰罗是一个“调皮”的人,当他在古罗马石棺上发现了长翅膀的“小精灵”(spiritelli),这种调皮便有了用武之地。不同于中世纪时备受桎梏的题材表现,顽皮愉悦的小精灵能给予艺术家极大的创作自由,这种生动活泼的象征正是对这一时期所提倡的复兴的回应。自1420年代起,大量多纳泰罗出品的“小精灵”诞生了。



“Amor-Attis”,多纳泰罗,青铜(局部镀金),约1435-1440,佛罗伦萨巴杰罗美术馆馆藏


《Amor-Attis》一直被视为多纳泰罗最神秘的作品,没有关于这件作品原始委托的明确记录,但毫无疑问,这是多纳泰罗最有成就的作品之一。作品的动感、真实以及它所传达的欢乐,在将近六百年后的今日依旧令人赞叹不已。“变种小精灵”释放出的自由与俏皮如一股清新的空气,印证着多纳泰罗无愧于被称为他那个时代(也许是有史以来)最感性、最大胆的雕塑家。

成名后的多纳泰罗接活接到手软,因为订单太多,他自1425年开始与米开罗佐合作了约十年,普拉托大教堂讲坛就是二人合力的代表作。同《大卫》一样,普拉托讲坛也是首次离开意大利外借出展。



多纳泰罗&米开罗佐,普拉托大教堂讲坛雕塑(局部),意大利普拉托大教堂博物馆馆藏(Museo dell'Opera del Duomo),上图:“Capital of the Prato Pulpit”,青铜(镀金留痕),约1433;下图:“舞动的小精灵”,大理石&釉彩马赛克,1434-1438


看图能轻易辨出二人气质迥异的手笔,上图中规规矩矩的小天使出自米开罗佐,下图自由散漫的“小精灵”显然是多纳泰罗夹带私货——当时的订单通常会指定需要怎样的场景描绘,艺术家其实没太多发挥空间、也没那么大的自主权,放置在大教堂中的订件竟然允许这种异教徒舞蹈般的场景出现?!不服憋着,谁让他是多纳泰罗呢,他说了算。

创作普拉托讲坛之前的两年,多纳泰罗一直待在罗马,他受教皇尤金四世(Eugunius PP. IV,1383-1447)委托在圣彼得大教堂工作。1434年,48岁的多纳泰罗回到佛罗伦萨,因为美第奇家族开始成为“佛罗伦萨之王”,之前遭流放的“初代目”科西莫·美第奇(Cosimo di Giovanni de' Medici,1389-1464)已重返佛罗伦萨,也成为多纳泰罗的首席赞助。

人称“国父”的科西莫比多纳泰罗小三岁,因其在文艺复兴时期对文化和艺术的赞助而闻名。在科西莫的赞助下,布鲁内莱斯基完成了圣母百花圣殿的穹顶,米开罗佐创造了美第奇宫,如多纳泰罗一样接受赞助的还有安吉利科(Fra Angelico,1395-1455)及菲利普·利皮。



左图*:多纳泰罗,“青铜大卫”,约1435-1440,佛罗伦萨巴杰罗美术馆馆藏 ©Wikipedia;右图:“青铜大卫”石膏仿件,创作于19世纪70年代末,柏林国家博物馆馆藏


据说是科西莫亲自委托“蓝颜知己”多纳泰罗创作一尊大卫,于是在“大理石大卫”近30年后,不朽的“青铜大卫”问世了,这是自古典时代结束以来第一尊无支撑独立式、真人比例的全裸男性雕像。



“谦卑圣母像”,多纳泰罗,镀金青铜(1440-1445);韦罗基奥(Andrea del Verrocchio,1435-1488),大理石外框(1460-1461),奥地利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馆藏(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北上帕多瓦,魂归翡冷翠

多纳泰罗开始创作青铜大卫的1435年,另一位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雕塑家、画家在佛罗伦萨出生,他名叫委罗基奥,在未来成为了达·芬奇和波提切利等著名画家的老师。展览现场有一件多纳泰罗与韦罗基奥“隔空合作”的作品《谦卑圣母像》,在多纳泰罗完成了镀金青铜主体部分的15年后,当时只有25岁的韦罗基奥为圣母像附加创作了大理石装饰框。



多纳泰罗是在威尼斯附近的帕多瓦城创作的《谦卑圣母像》,1443年,年近花甲的多纳泰罗来此定居,一住就是十年,这是他离开家乡佛罗伦萨时间最长的一次。



上图&右下*:“格太梅拉达骑马像”(Gattamelata),多纳泰罗,青铜,约1445-1453,置于意大利帕多瓦圣安多尼圣殿前广场©Wikipedia;左下:格太梅拉达头部石膏仿作,约15世纪,意大利帕多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藏(Museo di Scienze Archeologiche e d'Arte)


多纳泰罗北上帕多瓦是因为接了两个重要大单,一是绰号为“格太梅拉达”的威尼斯共和国雇佣兵队长逝世,为纪念他的功勋,共和国委托为其立像。多纳泰罗复兴了古罗马骑马雕像的模式,创作出气势恢弘的格太梅拉达骑马像,这是自古典时代以来出现的首例纪念性骑马像。在此之后,无数骑马像开始出现于意大利及整个欧洲地区。



“红衣主教卢多维科·特雷维森肖像”(Cardinal Ludovico Trevisan),曼特尼亚(Andrea Mantegna,约1431-1506),蛋彩画,约1455-1459,柏林画廊馆藏


曼特尼亚在为卢多维科·特雷维森画像时受到格太梅拉达骑马像的启发,考虑到画像主人不仅是红衣主教,同时还是一位教宗舰队的海军上将以及古代艺术收藏家,曼特尼亚便将其描绘成罗马皇帝的形象,这是意大利绘画中第一幅从正面而非侧面描绘现实人物的肖像作。



左图*:乔托(Giotto di Bondone,约1267-1337),斯克罗威尼礼拜堂(Cappella degli Scrovegni)湿壁画群,1305-1308;右图*:曼特尼亚,帕多瓦隐修教堂(Chiesa Degli Eremitani)壁画残迹,1448-1457 ©Rossi Thomson


曼特尼亚成名也是在帕多瓦这座意大利名城,17岁的天才少年开始在隐修教堂中绘制机甲重金属感的壁画,这种雕塑般的金属感是曼特尼亚画风最大的特征。可惜天才之作毁于二战空袭,如今仅存遗迹,被称为“战争中意大利艺术品损失最惨重的一次”。

在隐修教堂的旁边是斯克洛维尼礼拜堂,保留着目前为止“西方绘画之父”乔托最完整的壁画纪录,史家认为乔托是“第一个试图画出有透视感和深度空间的画家”。2021年,“乔托的斯克洛维尼礼拜堂及帕多瓦14世纪壁画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多纳泰罗不是横空出世的变革家,他深受乔托的影响,就像后人深受多纳泰罗的影响。他们欣赏、吸收,将所见变为自己的东西并向前推进,薪火相传再燎原,时代在某一刻便迎来了质变。


左图*:意大利帕多瓦圣安多尼圣殿大祭坛(Basilica Pontificia di Sant'Antonio di Padova),多纳泰罗,1446-1453 ©thinglink-Elena;右图:大祭坛“耶稣受难像”(Crucifix),多纳泰罗,青铜,1443-1448 


多纳泰罗在帕多瓦的另一单工作更为重要,是为圣安多尼圣殿制作青铜大祭坛。帕多瓦圣安多尼圣殿是基督教世界最受尊敬的圣地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教堂之一,格太梅拉达骑马像就安置在圣殿外的广场上。

多纳泰罗在圣殿中为后世留下一个引人注目的巨型十字架,连同七座圣像、五个大型浮雕和十七个小型浮雕共同组成了巨大化的青铜主祭坛,这些雕塑因和谐比例及自然主义细节而闻名于世。可惜主祭坛于16世纪被毁,初始格局没能留下记录,如今的布置排位是后人重新组合而成的。



“忧患之子像”(The Dead Christ Tended by Angles / Imago Pietatis),左图:乔瓦尼·贝利尼(Giovanni Bellini,约1435-1516),蛋彩画,柏林画廊馆藏;右图:多纳泰罗,青铜(局部镀金),1449-1450,置于意大利帕多瓦圣安多尼圣殿大祭坛


大祭坛浮雕中的《忧患之子像》,在20年后直接影响到乔瓦尼·贝利尼的创作。

《驴子的奇迹》更是多纳泰罗运用透视法的杰作,在他之前,圣人的生活场景极少被描绘,多纳泰罗是最早一批开始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展现这类场景的艺术家。



“驴子的奇迹”,多纳泰罗,青铜(局部镀金),约1446-1449,置于意大利帕多瓦圣安多尼圣殿大祭坛


展览现场,在驴子旁边探出头的巨型马头青铜雕塑分外抢镜,没有对比没有伤害,这颗1.75米高的头真是令人瞠目结舌的大。



“马头”(protome Carafa),多纳泰罗,青铜,1456,意大利那不勒斯国立考古博物馆 (Museo Archeologico Nazionale di Napoli)


那不勒斯国王阿方索二世 (Alfonso II di Napoli,1448-1495)原本想在新堡凯旋门上做一个类似“格太梅拉达”的骑马像,但最终项目流产,多纳泰罗只留下了马头——这颗头已足够令人震惊。

雕刻马头时,多纳泰罗已经70岁了。他在1454年从帕多瓦返回佛罗伦萨,除了1457年至1461年在锡耶纳居住、并持续输出了诸多重要作品外,其余时间他都留在自己的家乡继续为美第奇家族工作。



多纳泰罗,左:“大卫”(Martelli David),青铜,约1460-1465,柏林国家博物馆馆藏;右:“大卫,头部习作”,约1450,法国雷恩美术馆馆藏(Musée des beaux arts de Rennes)


展览现场有一张——且是目前为止唯一一张被专家认为出自多纳泰罗之手的画作,这张“草稿”能关联到1430年代的“青铜大卫”以及1460年代为马尔泰利家族创作的“马氏大卫”。大卫战胜歌利亚的故事是多纳泰罗钟爱了一生的主题,不过高龄的老艺术家很可能没有足够的力气再去亲自雕刻大型作品,他将“马氏大卫”大理石雕塑的工作交给了学生,自己只做了一个小型青铜的作品。如那颗马头一样,多纳泰罗越来越多的作品停在了“未完成”状态——被大卫踩在脚下的歌利亚的头就是“未完成”的一团儿,不过这种状态反而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现代感。




“哀悼基督”,多纳泰罗,青铜,约1458-1460,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馆藏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多纳泰罗“刻”耕不辍,岁月丝毫没有阻碍他的创造力,年长所带来的深邃与悲悯感成为他晚期作品最常呈现的内核。



“耶稣受难记”,多纳泰罗,局部镀金青铜&镀金/银铜,约1455-1465,佛罗伦萨巴杰罗美术馆馆藏


1466年12月13日,多纳泰罗在佛罗伦萨离世,安葬于美第奇的家族陵墓中,紧挨着科西莫·美第奇。在八十年的生命中,多纳泰罗将中世纪遗风与崭新的现实世界观融为一体,这位“人文主义者”彻底改变了艺术史。

多纳泰罗无疑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主角之一,也许人们会觉得他没有“文艺复兴三杰”那般闪亮耀眼,但如果没有多纳泰罗、布鲁内莱斯基、吉贝尔蒂、马萨乔们群起拾柴、筚路蓝缕开始钻木燧石,文艺复兴的火又怎会燃烧得如此炽烈?

历史将会铭记拾柴者与钻木者,是他们的生命最终点燃了文明的瑰丽之火。恰恰是这火,开始照亮了人之为人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