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08 浏览量:797
“旅客们你们好,由世纪坛前往各个美丽中国实践地的列车马上到站,请乘坐开字列车的旅客前往站台乘车……”
检票口处,响起火车进站的鸣笛声,手持一张绿色车票,亲赴一场“美丽中国”的文化之旅——2023年2月28日,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大地之歌——2023美丽中国纪事”展在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开幕。
开幕仪式现场
此次展览是继去年“特写—— 美丽中国的一百个艺术实践”展的第二次大展,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美丽中国案例文献展”。展览通过对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的300多位艺术家、学者、设计师、企业家以及案例者的采访,积累了大量文献、影像素材,汇聚成全国首个“美丽中国案例文献库”。同时,展览初步搭建了“美丽中国线上档案交互系统”,观众可以通过“地域”选择找寻家乡案例,也可以根据板块内容、实践属性筛选特定案例,后期系统也将结合展研空间孪生、档案地图谱系、提案跟踪研究等各功能持续延展迭代。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美丽中国研究院院长,展览总策划高世名为嘉宾介绍展览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美丽中国研究院院长,展览总策划高世名表示:中国美术学院近十几年来一直秉持“以乡土为学院,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理念。“这份信念支持我们在全国各地建立起自己的乡土学院网络,它不仅是社会感知的网络,也是社会参与的网络,从而在其中发现艺术的意义,发掘教育的能量。”
展厅现场
“两年前,中国美术学院成立美丽中国研究院,倡导‘以中国美术助力美丽中国’。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跨界贯通中打开生活艺术的新可能,在落地实行中激发文化生产的新方式,通过‘自然建造,生态织造,文创智造’的实施方法,从文创、文旅、文教、文娱四个方面,形成艺术文化赋能社会发展的新实践,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人文艺术的新能量。鼓励师生学子把自己的作品创作在中国的大地上,创作给更广泛的人民群众。不要只作艺术界的艺术家,要作世界的艺术家,要为生活而艺术,为人生而艺术,为人人而艺术。”
展厅现场,一个个抽屉中收藏着每一个实践者的智慧和案例成果
高世名院长强调,“美丽中国”建设是个系统工程,牵动着生态、生产、生活多个领域,需要人文,艺术,科技的跨界融合。美丽中国涉及自然生态、城乡风貌、产业创新、人文素养、社会伦理等各个方面,从区域发展到基层治理、从城乡规划到社区营造、从生态修复到乡村振兴,再到每个人的身心安顿,均涵括其中,可以说是环境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的总和。在艺术维度上,“美丽中国”建设之关键是要在新时代城乡建设中再造一种中国人的风景;从社会维度讲,“美丽中国”建设之核心是乡土体系的修复和生活世界的再造。
美丽中国研究院副院长,本次展览策划人汪莎为中国美协主席范迪安介绍展览
美丽中国研究院副院长,本次展览策划人汪莎介绍到: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经过两年时间,对近十年来“美丽中国”建设的三百多个全国性艺术实践开展了调研行动,进行取样、访谈、编码、研读、阐释,建立起了全国首个“美丽中国案例文献库”。该文献库旨在以微观视角探讨一百种“美丽中国”的建设经验,讲述一百个“星星之火”式的动人故事。“正是这些正在发生着的一个又一个实践,铺陈着十几年来美丽中国的‘纪事’,真实地反映如何以文化艺术创造激活地方社会的创新能量,形成自为、共创的发展机制。这些致力于真切地体察当地,真正地改变生活,坚持真诚的美学,直面现实的症结,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实践,谱写成了一曲‘大地之歌’,这也正是本次展览名字的由来。”
中国美术学院国际设计博物馆副馆长,本次展览总策展人张春艳为嘉宾导览
谈及展览的展陈与呈现,中国美术学院国际设计博物馆副馆长,本次展览总策展人张春艳介绍到:我们将展览分成外环和内环两大部分。外环东西两厅的一个个车厢承载的是首个“美丽中国案例文献库”,一个个抽屉保存着近百个案例的文献,一页页田野工作笔记本提炼出众多实践的行动策略。在内环世纪大厅,过去几十年来的“美丽中国建设大事记”铺陈出社会进程,而行李箱中则装载了由实践者和公众共同贡献的未来“提案”。
展厅设计成“站台”和“车厢”样子,犹如一列驶入美丽中国的列车,搭载着“田野调查”的观众们
展览的案例选择遵循以研究出发为标准,类别包含四大板块:生态、乡村、社区、数字。从调研的300多个实践案例中遴选出近百个具有社会性、艺术性、示范性、创新性和可持续性的典型案例,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新时代进程中全国各地正在发生着的美丽中国建设。这些实践大多不再局限于追求“艺术之新”,也对所谓的“国际前沿”不再趋之若鹜,而是由自我生存发展的需要、时代的危机和本土的迫切需求共同催生。艺术在“以退为进”中,在更广泛的领域发挥着改变日常的作用。
内环则展示了美丽中国不断更新的“未来提案”,它们置于一个个行李箱中,也等待着更多人参与其中
全国首个“美丽中国案例文献库”构成遍布中国大地的“行动网络”
本次“大地之歌——2023美丽中国纪事”展览中展出的近百个实践案例,有开创“全球合伙人”乡建模式的“两山理论”发源地的安吉余村,有覆盖28个城市的联动万余名小艺术家共同参与的“iSTART儿童艺术节”,也有改变了乡建中“政府干、村民看”现象的“留坝两个100项目”;有政府与学者合作建立新乡村美学的“松阳实践”;有从在海拔4700米的高原上守护三江源的“帕卓巴游牧人合作社”,到赋能新疆本土传统地毯手工艺的“高台当代艺术中心”;还有从造福非洲贫困家庭的“蜡烛消灭者”计划,到与埃塞俄比亚连线将“一带一路”两端的社区连接在一起的“杨梅竹斜街胡同花草堂”等案例。
造福非洲贫困家庭的“蜡烛消灭者”计划,只要一个月蜡烛的钱就可以买到可持续使用的太阳能小台灯
iSTART儿童艺术节展览现场(图片资料)
高台当代艺术中心赋能新疆本土传统地毯手工艺
“留坝两个100项目”蓝图及模型展示
美丽中国建设需要让生产、生活、生态互为方法,充分调动文化、艺术、教育的力量,参与新公共文化、新社会美学、新生活方式、新产业形态的建构,最终才能激发社会性创造力,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海拔4700米的高原上守护三江源的“帕卓巴游牧人合作社”,用牦牛毛编织设计系列生活用品
戴着帕卓巴手工帽和围巾的小朋友
面向社会发展的“未来提案”,形成美丽中国跨界创新的“智联网”
本次展览以中华世纪坛为枢纽,邀请每个人向未来的美丽中国“提案”,借助“纪事”行动的网络,把想象和希望的“行李箱”带到更远处,共同编织不断生长的“智联体”。
嘉宾参观世纪大厅
在世纪大厅,过去几十年来的“美丽中国建设大事记”铺陈出社会的进程,而行李箱中则装载了由实践者和公众共同贡献的“未来提案”。“美丽中国”的未来,不是一个人的未来,是一群热爱这片土地、在不同的领域孜孜努力的可爱的人们所共同建构的未来。我们邀请了科学家、艺术家、工程师、企业家、农民、工人、学生等不同群体,共同为未来“美丽中国”献计献策。在多样化的社会语境下,这些“未来提案”为“美丽中国”未来而作,带来了很多精彩的想法。有的提案科学严谨,如吴及(清华大学长聘教授)的“医疗管理的数字化转型”致力于解决医疗资源配置问题;张俊波(Unity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的“打造互相兼容的、开放的数字资产管理平台”旨在提高创作新内容效率。
展厅现场
有的提案则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温情:随着未来中国老龄化问题愈加严峻,社会焦点逐渐转变为人文关怀,林存真(北京冬奥会设计总监)提出了“肌力计划——智能肌肉训练外骨骼”,希冀为社会生活减轻减负;汤彬的“共建认知症友好社区”有利于帮助认知障碍人士,而任钢(二十年家庭影像创作者)提出的“家庭影像创作实践”则链接起了现代家庭成员间情感纽带。
提案中当然也不乏奇思妙想,如文那(神仙画家)提出编撰“创造属于中国的新的神仙系统”并结合不同的创作手段如壁画、雕塑、文学等方式加以多方向呈现;张海涛(策展人)提案“倡建未来艺术学与高端科技危害设计的监督及应对机构——以人工智能、元宇宙、生物、太空领域为重”以避免和应对各种人为力量带来的灾难;辛子俊(广州市大湾区虚拟现实研究院技术总监)设计“虚拟时间地图”将时间与生活的关系具象化以引领社会发生结构性的变化与改善,产生激发新的思想。有的提案则充满了战略思考,如罗晴秋(悟空研究院院长)提出“推进城乡一体,增强大国韧性”充分发挥城乡一体化在能力保全、动员优势、再供给能力等方面的战略支撑作用。
展厅现场
不少“未来提案”是学者与普通群众携手提出的,如何志森(Mapping工作坊创始人)携手菜市场摊主,提出打造生长的“菜市场美术馆”重新联接起当地社区不同阶层和文化背景的人群,创造可以持续参与的社区公共空间;王波(资深城市交通规划师)与深圳公交车师傅郑青魁认真商议,共同提出“‘公交巴士+生活场景’营造移动体验空间”重新定义出行体验,更新未来公交巴士的功能与体验。
这些面向社会发展的近百个“未来提案”将会是一个精彩的思想链条,串联起一个或多个“智联体”,携手畅想一个共同的未来。
每个“未来提案”被装在行李箱中,展陈设计别具巧思
“生态、乡村、社区、数字”与“未来提案”互联互通,呈现“美丽中国”多维面貌与思考
展览分“生态”、“乡村”、“社区”、“数字”及“未来提案”五个主题板块,并推出“从乡土学院到美丽中国”特别单元,展品涵盖⽂献资料、影像视频、装置等。展厅空间营造出象征调查旅程的“车厢”与“站台”意向,圆环的参展路线,如同一辆在行进中的列车,带领着观众从一个田野奔向另一个田野,对在地实践进行田野调查。一个个车厢以及一个个抽屉,承载的是全国首个“美丽中国案例文献库”,一页页田野工作笔记本提炼出众多实践的行动策略。历史的列车串联时空,带我们目睹现代化掀起的巨变,穿越实践者的“田野”,也同时将当下与未来,此方与彼方互相联通。
展厅现场
展览以案例与提案为媒介,引入了“九宫格”和“四象限”研究工具,从媒介、手段、目标和影响四个方面,用最平实易懂的语言,快速直接地将每个案例的面貌传递给观众,是一套服务于沟通的外向系统,同时多维度地呈现了“美丽中国”实践的丰富面貌。
“九宫格”和“四象限”研究工具图示
“南京红山动物园”通过尊重动物原始生活习惯的环境和平等的关系连接人与自然
海南城市湿地修复公园案例
「生态板块」在“生态”这一板块中,体现了“开发绿色价值,人与自然共生”的理念。所展示的案例,或是以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以乡村经济带动生态保护,合作共治维护绿色环境,起到了“开源”的作用,如安吉“余村全球合伙人”模式,带动绿色经济发展,助力共富共建;青海省玉树市的“帕卓巴游牧人合作社”以改善生活习惯和维护环境为初衷,实现了合作社的发展,为高原社区的孤儿、残疾人士等提供了工作机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或是将现代建造和自然材料的融合,唤醒下一代的生态意识,促进生态“平衡”,如“南京红山动物园”通过尊重动物原始生活习惯的环境和平等的关系去连接人与自然;“登云自然探索乐园”用互动性的景观设计激发孩子们对于自然感知。或是倡导减少污染的生活方式,探索“循环”利用之道,守护生态环境,如“德迦零废弃社区”,青海省的高原居民捡垃圾并利用垃圾建造房屋,守护三江源生态环境;“再造衣银行”项目建立了完整服装回收再利用体系,提升衣物的循环利用率。或是从缝合自然的多元视角,推动和谐共生的有机农业,“修复”文化与精神上的断裂,让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意识重新和自然融为一体,如通过现代景观设计净化水环境,切实修复被破坏实地生态的“海南城市湿地修复公园”;“Smurf无人驾驶清洁船”则从工业设计角度,利用雷达和算法等技术,实现对于水体质量自动检测和清理。
“松阳实践”豆腐工坊
“松阳实践”竹林剧场
「乡村板块」在“乡村”这一板块中,呈现了寻找文化根源,重建乡土家园的面貌等实践案例。展陈案例中,实践者们在挖掘和记录真实乡土民俗艺术的同时,结合新材料与新技术再创造以打造新民艺,其中有通过影像人类学的方式长期跟踪记录黄河区域民艺的《大河唱》音乐纪录片;有展示新疆地区当代艺术的“高台当代艺术中心”及其开展的民艺帮扶计划“碧曳”;也有重整产业链和现代设计让传统民艺融入当代生活的“自然造物”。为营造乡村日常美育,点亮孩子的艺术梦,这些实践者们试图将美融入乡村的日常场景,像童话一般多彩梦幻的“富文乡中心小学”使得每天的上学、玩耍成为美育的舞台;大凉山“花火计划”用模块化的工作营引导孩子们为自己创造游乐场;而“美,在山间,在田野,在溪边”项目则超越了“无墙”博物馆的概念,主动走入乡村,长期服务于乡村美育。“大南坡”项目以发掘与农耕和手工业紧密相连的农村生活习惯与文化体系切入,复兴文化、产业和美学;“松阳实践”发挥艺术设计的力量,通过政府与学者的紧密合作,创造出了独特的乡村振兴协作样板;其中“幸福工程”通过公益创业机制扶助困境母亲,以纪实摄影展览的方式引发了社会的关注。一些实践者通过崭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当地的环境条件,着眼于城乡互动下的乡村经济,“宿集营造社”项目在黄河河湾用革新的集合经营方式创造出文旅热点;“松赞酒店”项目则用一连串的酒店串联起进藏路线,让旅客深度体验西藏的风土人情;“九女峰”用山顶上的“一朵云”盘活一个无人村。
“排挡创新”在香港通过设计为小摊主排忧解难
排档装置示意图
「社区板块」“社区”板块打造了新话邻里之间,焕发日常活力的“生活圈”。实践者们以创新的方式寻找重新联结社区关系的独特切入点,试图开创多元立体的公共空间模式,这里有基于社区花园和公众参与来系统性地达成社区生态多层次修复的“社区花园系列公众参与实验”;也有营造开放欢迎城市空间的被称为“森林火车站”的嘉兴火车站。艺术的力量是一种关怀,实践者以陪伴式设计参与社区营造,从而重塑社区主体意识,“金台村重建”为汶川大地震后失去家园的村民重建村庄;“留坝两个‘100’项目”发动百户农户参与改造投资改善乡村经济环境和人居环境。而有的实践者创造主题以粘结剂增强邻里情感关系,从而唤醒共同生活记忆,保住生活中最真实的烟火气,其中包括让儿童成为策展人的“iSTART儿童艺术节”;让艺术家设计、让社区欢乐的“CAP社区艺术计划2.0”;在香港用设计为小摊主排忧解难,留住多彩街头生活的“排挡创新”。为老旧场所和物品注入新的生命力,许多实践者也选择了延续活力的“针灸疗法”,对社区在尺度和角度上进行新模式探索,“goodone旧物仓”为社区旧物构建出庇护所,使其焕发新生;“陶溪川”则通过对旧陶厂的多元业态改造,创造了瓷都新文化地标。
人机智能交融,科技动力赋能
2022北京冬奥会形象景观系统
「数字板块」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带来了新的可能,同时诞生了新的美学探索,“人机智能交融,科技动力赋能”在“数字”板块案例中得以体现。数字升级融合了设计制造,让科技可以为弱势群体赋力,“盲人视觉辅助眼镜Ⅱ”帮助盲人观察周围环境;“悠扶机器人”能搀扶行动不便者;“蜡烛消灭者”用低成本的方式为非洲及国内能源匮乏地区或低收入的人群提供光源,设计“智造”改变了生活。数字科技的发展从根本上“更新”了创作的思维方式,达成全新的情境与体验,“北京2022冬奥会形象景观系统”从传统山水画中提取逻辑,建立模数化的景观系统;“牧光计划”在甘肃敦煌独特的自然背景下展开别开生面的光影体验,以技术建构了新情景,催生了数字新视觉。数字技术作为一种媒介,发挥了“聚能”的功效,河北省“西窑头村——FA公社”通过数字平台连接都市与乡村,促进乡村发展;“中国码”融合了科技与文化特色,优化资源配置与使用体验,有序管理国有资产......数字技术的应用,文化遗产得到了时代新发展,新技术不断解锁文化资源潜力,如传统书法字形结合数字化设计的“方正字体库”;以及通过遗产数据和实际规划的良性互动、促进东北地区村镇复兴改造的“中东铁路(黑龙江段)建筑群数据库”。数字辅助梳理、记录历史遗存,活化非物质人文资源,促进从古到今的资源“转化”。
展厅现场
特别单元:从“乡土学院”到“美丽中国”
近年来,中国美术学院一直坚持“以乡土为学院”,在城、乡、村、镇设立了百余个“乡土学院”工作站,形成扎根中国大地的全国性实践网络。每年约有万名师生奔赴全国各地,以百余家乡土学院为中心,发挥专业优势,参与乡村振兴、城市更新、产业创新,提升各地公共文化服务。十年来,先后有8万人次奔赴全国28个省区开展面向人民生活的美术实践。美院师生们以艺术劳作参与乡土重建,深度参与完成城市美学、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提升项目536项,获省级以上各类采风创作和城乡规划设计类奖项400余项。通过“以乡土为学院”的实践,引导学生们在社会大现场中打开胸襟,用乡土新经验贯通群我,培养青年学生对中国社会的感知力和认同感,提升他们的社会关怀与家国情怀,从而开展深度参与社会进程的艺术教育。
展厅现场
师生的长期行动网络成为了美丽中国调研的基础,逐步构建起美丽中国实践案例的文献库。中国美术学院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2021年成立的美丽中国研究院,旨在回应高质量时代命题,在跨界贯通中打开生活艺术的新可能,聚集国内外艺术、设计、科技、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的专家,打造艺术智库、公共美学、社会创新“三位一体”的研创平台,着力营造策动社会创新的核心现场,为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创造性能量,致力于推动城市更新,助力乡村振兴,赋能社会美育,建设“美丽中国”。“乡土学院”和“美丽中国”是一种相互支撑、相辅相成的“双螺旋”结构——美丽中国聚焦社会现场,以人成就事;乡土学院承载育人之道,以事磨炼人,中国美术学院是“中国美术助力美丽中国”的先行者和实践者。
展厅现场
展览期间还将集结各界专家学者、联动各大媒体,围绕“生态环境”、“文旅振兴”、“艺术乡建”、“民艺复兴”、“文学影像”、“公教美育”等方向,举行“下一站NEXT STATION·美丽中国系列论坛”活动,意在立足中国大地,聚焦人民生活世界的修复、激活与再造,探索城市更新、乡村建设的创新思路,共同探讨美丽中国的建设之路。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3月27日。快拿起你手中的车票,搭乘“美丽中国”的列车打卡在祖国的大地上,一同为国献计献策,把希望的种子播散在这片沃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