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国艺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国艺资讯
分享到:

“结晶:不确定的生成——张晓雪作品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

发布时间:2023-03-10 浏览量:1505

1.jpg


展览现场


2023年3月2日,“结晶:不确定的生成——张晓雪作品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层C展厅开展。本次展览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青年实验项目空间”的项目,该项目与2022年启动第一期,秉承推动中央美术学院青年教师在策展和创作方面多维探索的共同理念,有美术馆与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联合,使美术馆二层半的独立空间,成为青年教师创作研展、展览策划的一块实验田。


2.jpg


开幕式嘉宾合影


3.jpg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张子康馆长发言


4.jpg


策展人赵炎发言


5.jpg


艺术家张晓雪发言


这个展览以张晓雪近期集中创作的系列作品为样本,试图探讨的是当下艺术创作中知觉图像在处理和生成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复杂性。当代图像的生成并非是循着某种确定意象的单向建构,而是一种如德勒兹所言的块茎式的生长,是艺术家主体的客观经验、生活记忆、历史印记、技术加工、数据编码、展示方式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结晶。


6.jpg


展览现场


“结晶”是一种隐喻,表面上象征着作品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但是我们似乎永远也无法确定思维的溶液最终究竟会以何种形式析出何种形态的结晶。在展览中,结晶的意象以红色钻石的形态显露出来,但最值得关注的并不在于它的形态、大小或为何出现,相反,这个象征性符号最有魅力的地方在于其生成过程那种混杂的不确定性,这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对当代人存在环境的一种隐喻。


7.jpg


《低烧No.9》现场图


整个展览由展厅内部的装置和外墙系列组画两部分构成,内外两部分共同组成一套“结晶”生成的机制。展厅内部是一件能够发生轻微运动的装置,这个似乎伴有呼吸的红色装置象征的既是一个孕育的母体、又是一部机器,是一个介于有机生物与机器之间的生成器,它收集、孕育、改造、编码和生产着各种艺术的意象,最终通过一些非常细微的数据传输线将这些意象从内部空间的装置母体传导到外部墙面的系列组画,并进而经由地面的“导线”辐射到展墙对面的阳台矮墙,在墙外形成墙面系列组画的某种仿像。


8.jpg


《低烧NO.9》现场图


外墙的系列组画是一个复杂的幻境,交织着记忆、意识、情感和各种各样来自外部或内心深处的印记,其中不仅仅包括各种历史图像,它们如印章般散落在画面之中,还包括关于艺术家个人的形象与记忆,所有这些都在一个如同意识之湖的世界中徘徊、交融、生长和改造着,在这个红色的世界中,一枚枚形如钻石的东西逐渐从湖中析出,似乎象征着各种意象结晶的形成。但是它们的形成又并非是有规律的出现,而更像是一种偶然的生成,一种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结晶。


9.jpg


《低烧8.5》现场图


整个外墙的组画由几张大画和数件小画组成,从远处看,这一系列作品共同组合成一个类似于画中不断出现的钻石的形状,但是这个巨大的“钻石”又并非是一个整体,而是呈现出了一种碎片化的形态,这或许也意味着所谓的结晶事实上也并非是某种最终的形态,而是一种特定阶段、是一个短暂的时刻。


10.jpg


《一撮身体的余晕》铜版 84cmx68cm 2020


11.jpg


《低烧》系列作品小稿


当梅洛-庞蒂在强调:“我们在客观的和与身体相去甚远的知识中重新发现了另一种我们关于身体的知识”的时候,他强调了身体知觉的特殊性和客体性,当今天的人的生存和存在方式已经极大地依赖于各种技术手段之时,无论是人物质的身体还是身体的知觉都已经不可避免地经由技术的途径得以表达,或者更极端地来说经由数据化得以确证的时候,这种在知觉、意识与技术之间展开表达和思维的方式也就构成了当代艺术创作中的普遍趋势。


12.jpg


展览研讨会现场


“结晶:不确定的生成”正是对这种知觉、意识与技术的混杂语境碰撞的一种演绎,展览内外不同空间的关联性暗示,既是对知觉意象在主客体和技术手段的影响之下最终生成图像的一种模拟,同时也是一次(在艺术史意义上)对于艺术创作历史进程的回溯式的追忆和象征:从装置到架上、从当下到过去、从客体世界到内在心境。

本次展览持续至3月24日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