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国艺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国艺资讯
分享到:

刘雨佳个展“微光渐暗”:穿梭在北方边疆的光里

发布时间:2023-07-06 浏览量:463

1.jpg


展览现场


6月22日下午,刘雨佳个展“微光渐暗”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第一空间开幕。展览由艺术史学者于渺担任策展人,以北方森林中的散射光作为贯穿的隐喻,以“边疆”作为一个超越地缘政治的思辨视角,全面呈现艺术家2019年至2023年在新疆和东北实地拍摄的两条创作线索,并解读艺术家用多重媒介和文本编织构建的“生态虚构”影片。

横亘在东北亚的森林里弥散着一种摇曳不定的散射光,那是寒温带针阔林的灵魂所在。人参、蘑菇、苔藓等林下种群沐浴着这种光,交换着生命的信息和能量。2022年至2023年间,艺术家刘雨佳在长白山和松花江上游地区进行了四次旅行拍摄。她穿梭在北方的光里,历经春夏秋冬四季。对于刘雨佳来说,这是一场撼动身心的漫长旅程;然而对于亘古的北方大地,这只是一束光稍纵即逝的瞬间。


2.jpg


展览现场


3.jpg


展览现场


展览“刘雨佳:微光渐暗”(Liu Yujia: A Darkness Shimmering in the light)将这种弥漫、闪烁、明暗相间的光看作跨越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隐喻, 以此来照亮2019年至2023年艺术家在新疆和东北实地拍摄的两条创作线索,尤其是她利用16毫米电影胶片、无人机影像、民族志、神话、小说片段和具身体验编织而成的“生态虚构”(eco-fiction)新作。幽然并置在展览背景中的是昆仑山和长白山这两条亚洲山脉,还有亚洲的两个壮阔北疆,分别缠绕着复杂的民族构成、地缘政治和资源采掘的历史。展览中的“边疆”是一个超越地缘政治的思辨视角。通过并置这两个边疆地区,展览试图探索艺术家构建的“生态虚构”作为一个历史、生态、精神和个人情感维度的交汇之处,同时也作为想象人与万物之间亲缘关系的实验性方法。


4.jpg


《冰下的时间-No.1》,33×50cm,艺术微喷,哈内姆勒摄影纯棉硫化钡,2023


刘雨佳在边疆的旅行创作始于2015年她在克拉玛依拍摄并于2016年完成的《黑色海洋》。之后,她继续深入新疆腹地,目睹上亿年的冰川融化、气候变化导致干涸的河床、被沙漠埋葬的文明遗址以及资源过度开采导致的破碎景观。她于2019年开始拍摄并于2021年完成的影片《寻宝》叠加了20世纪初考古学家斯坦因在昆仑山与和田地区的考古以及今天少数民族在玉龙喀什河河道挖玉这两条贯穿今昔的挖掘叙事。从这部作品开始,刘雨佳把边疆的风景想象为一个个时空漩涡,既能进入历史又勾连起当下的现实和未来想象。


5.jpg


《光与尘埃-No.1》,艺术微喷,哈内姆勒摄影纯棉硫化钡,60×90cm,2023


6.jpg


《蘑菇》(静帧),单通道4K影像,彩色,立体声,13分14秒,2023


时间到了2022年,刘雨佳转向东北大地,开始将工作推进到对于边疆生态的思考。她在长白山地区的旅行让她体认到边疆生态的矛盾性:长白山、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鸭绿江、额尔古纳河等东北的大型山脉和河流往往是现代国家的边界。边境的形成缠绕着殖民历史、帝国主义扩张、战争、移民和地缘政治的纠葛,然而山川河流本身又是不可割裂的生态体。如果我们转用生态的视角来观看东北,自然与文化,地缘与神话,人类与非人之间的对立关系在边境地区既得到强化又有了消融的可能。正是这种区隔和链接的悖论吸引着刘雨佳一次次地重返东北边境地区,通过带有具身感的旅行拍摄去探索其中的艺术潜能。 


7.jpg


《微光渐暗》(静帧),单通道4K影像,16mm胶片转2K数字影像,彩色,5.1声道,64分17秒,2023


8.jpg


《苔藓》,艺术微喷,哈内姆勒摄影纯棉丝光,111×31cm,2023


刘雨佳的拍摄总是始于把自己的身体抛到沙漠、森林、雪原和冰河之上。“你所要做的就是出发!”她出发了,将感官全部打开,不加预设,拥抱一切可能和不确定性。她遭遇沙尘暴、暴风雪、极寒之下的技术失控,也偶遇鹿群、猎人、伐木者、跑山人、自我放逐者和萨满。她的工作方式更加接近哥伦比亚人类学家阿托鲁·埃斯珂帕(Arturo Escobar)所说的“感受式思考”(sentipensar),即“把感受投入思想,把情感注入理性,照料之心伴随着知识构建”。历时一年,刘雨佳在长白山地区用16毫米胶片、数码摄影机、无人机、GoPro等媒介技术拍摄了大量纪录影像。这些携带着参差质感和复杂时间性的媒介叠加成一个能量反应堆,而刘雨佳用来点燃这个反应堆的是重新编织的文本。拍摄结束后,刘雨佳蜗居书房,大量研读西伯利亚地区和兴安岭地区民族志、泛北方的非虚构写作、东北文学和民间神话传说,从中抽取片段来编织她的“生态虚构”:边境上的河流、山脉、森林和冰层是恒定又变幻的舞台;风雪作为诗意的介质勾连起过往与当下;动植物和人类平等地缠绕共生。刘雨佳的虚构叙事充满了情动的肉身体验,糅杂了正在消失的原住民文化和万物有灵的民间信仰。这些叙事既属于中国东北,又属于边境之外的那个更加遥远的欧亚大陆北方。


9.jpg


展览现场


10.jpg


展览现场


从昆仑山到长白山,从新疆到中国东北, 从沙尘暴到暴风雪,从干涸的玉龙喀什河到遍布水利工程的松花江,从玉石开采到人参挖掘,刘雨佳一次次投身到具体的地域情境,又一次次适时地抽离。展览“微光渐暗”是两个亚洲边疆在艺术家影像语言中的一次相聚。作为观众的我们聆听来自北方森林的多物种故事,感受北方山河静穆的能量。然而,我们收获的远远不止是壮丽的风景,更多是悬置的问题:艺术家所编织的“生态虚构”能否成为一种另类的生态知识?影像技术下的情感形式(emotive forms)、情动关系(affective relationships)以及具身的体验(embodied experiences)能否成为生态批判的一部分?而边疆,作为一个长期被采掘的疆域客体能否拥有自我主体性的生态行动者网路?


11.jpg


展览现场


12.jpg


展览现场


不管我们有否察觉,光和水体一直弥漫在人类边界的两侧,链接着被边境隔离的种群和疆域。在“微光渐暗”中,作为隐喻的光和影像媒介的光晕串联起一个个富有情动的生态故事,也照亮涌动其中的地球生命洪流。以长白山为幕布,以松花江和图们江为舞台,生命之间共享的主体性和依存关系不仅蕴含着超越人类边界的力量,也消弭着人类自我中心化的迷思。

2023年6月22日,在北半球最长一日的光里,“刘雨佳:微光渐暗”拉开帷幕。(于渺/文)


关于艺术家


13.jpg


刘雨佳,本科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于英国伦敦艺术大学伦敦传媒学院,获艺术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艺术家近期的创作利用诗化的语言来探索真实与虚构的边界。她将中国边疆地区的风景看作时空漩涡,通过糅杂纪录影像与民族志、文学、民间传说和游记等多重文本的方式来构建带有具身性和情动体验的散文影像。

刘雨佳曾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2023,2017,2016)、剩余空间(武汉,2021)、外交公寓12号(北京,2021)与上海外滩三号沪申画廊(上海,2015)举办个展 


关于策展人


14.jpg


于渺是一位艺术史学者和策展人。她关注生态政治、资源边疆、新物质主义视角下的能源和采矿业、东北亚的地缘政治和生态诗学。她是长期研究策展项目“资源边疆:从东北出发的生态视角”的发起人和策展人。

于渺近期的主要展览和项目包括: “刘雨佳:微光渐暗”(当代唐人艺术中心)、“Empowerment”(Kunstmuseum Wolfsburg)、“李勇:无焰之火”(五月公园画廊)、“从东北出发的生态缠绕”(瑞士文化基金会)、“地方知识与多元生态感知”(歌德学院北京)、“三个争议的场域——漫长的九十年代及其寓言”(时代柏林艺术中心)、“百物之息”(2021年OCAT双年展)、“从海参崴到符拉迪沃斯托克”(2020年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写真伦理:中非影集”、“倪军:一个棘手的个案”(偏锋艺术中心)、“潘玉良:沉默的旅程”(时代美术馆、Villa Vassilieff)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