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国艺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国艺资讯
分享到:

民国初年北京艺术空间的新生

发布时间:2024-07-29 浏览量:1386

  •  

  •                                                                                                                           来源:中国文化报

    360截图20240729083630101.jpg

    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宣告了封建皇权的统治在中国大地上的结束,然而新的社会还有很多未竟的事业。在新旧思想碰撞和新社会制度建立的过程当中,紫禁城揭开神秘面纱成为博物馆,王府府邸成为书声琅琅的学校,庙坛成为民众共享的美丽公园。美术院校与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值得注意的是,与新生美术组织相辅相成的,还有现代性艺术空间的诞生。其中,紫禁城、社稷坛和琉璃厂分别转型为艺术展示收藏、展览、交易空间,这些艺术空间很多是从昔日象征封建权力的空间转变而来,这一转变过程不仅对无数艺术家产生影响,更深刻映射了中国社会的变迁。

    紫禁城这座历史悠久的皇宫作为博物馆开放,标志着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古代艺术资源的公共化。紫禁城的博物馆化在空间布局上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午门、外朝、内廷,三大区域分别开放为历史博物馆、古物陈列所和故宫博物院。历史博物馆1912年开始筹备,原址位于国子监,后迁址于紫禁城午门,馆藏主要是太学旧存文物、我国现代考古发掘的早期成果等,承载着传播中华文明的重任。1914年古物陈列所成立,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至此,紫禁城不再是皇权的象征,而是成为全民共享的文化宝库。古物陈列所与故宫博物院,以宫廷旧藏为基础,前者藏品主要来自盛京故宫(今沈阳故宫)、热河行宫(今承德避暑山庄),后者藏品主要是紫禁城旧藏。1948年古物陈列所才并入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成立后进行了大量文物的点查、整理工作,通过举办展览和发行出版物,如《故宫周刊》《故宫月刊》及《故宫书画集》等,在保护与传承古代艺术资源上作出了巨大贡献。

    紫禁城西南便是中山公园。1917年中山公园董事会举办了一场名为“京师书画展”的活动,这是我国首次以售票形式向全社会公开的自由展示交易。从此中山公园就成为公开展览的重要空间,举办了众多艺术展览。作为中山公园的前身,社稷坛曾是明清两代帝王祭拜土地神太社和谷物神太稷的圣地。这一庄严的祭祀活动在中国古代是极其重要的国家大事,象征着对国土和农业的尊重与祈愿。1914年在朱启钤的倡导下它转变为北京近代首个面向公众开放的公园——中央公园(后称中山公园)。此举标志着中国园林文化由私人所有逐步向公众开放的重大转变。此后,先农坛、北海公园、颐和园等庙坛和皇家园林也先后开放。这些公园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成为这一时期重要的美术活动场所。1917年至1937年间,中山公园内共举办展览191次,其展览销售模式是时展时销,也有售票观赏,对琉璃厂的寄售和委托代订是一种补充。与此同时,时贤画家的最新创作成果与紫禁城内博物馆机构的古代艺术珍品仅有一墙之隔,相互呼应,完善了当时北京艺术传播和展示的生态系统。

    琉璃厂在中山公园西南方,是北京城著名的文化街市,自古文人墨客云集,民国期间才开始画店林立,成为画家和收藏家重要的交易场所。清朝时期的北京城尚无公共图书馆与博物馆,琉璃厂藏书丰富之处,可视为京师图书馆的前身;文玩荟萃之所,俨然是一座小型博物馆。而琉璃厂南纸店原本是经营高级文房用品的商店,因为笔墨纸砚为文化人、画家的必需品,故而积累了一定的顾客基础。随着民初艺术生产和艺术消费的繁荣,琉璃厂南纸店开始在店铺内悬挂时贤画家的作品,以“挂笔单”的形式订制销售作品,日益担当起艺术中介的角色。除琉璃厂这类固定的艺术交易空间外,北京还有各类临时艺术交易市场,例如,北京护国寺和隆福寺的庙会,夜晚交易、天明散去的“鬼市”等,然而与琉璃厂相比,这些市场往往良莠不齐、真假难辨。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琉璃厂不仅有文房四宝、书籍古玩,更是成功转型成了时贤画家展示和销售作品的空间,促进了艺术生产和艺术市场的繁荣。

    新的艺术空间的诞生对艺术发展起到重大作用,从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田世光的艺术生涯,我们便可以一窥这些艺术空间的深远影响。

    1924年,9岁的田世光在北京中山公园看了有生以来第一次画展,彼时中国画学研究会举办的第三次“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在中山公园举行,北京著名文物鉴赏家溥尧臣及金丹西父子在中山公园首创扬仁雅集。这些活动为9岁的田世光打开了一扇艺术之门,中山公园成为他艺术启蒙的殿堂。

    1933年,18岁的田世光考取了京华美术学院,师从赵梦朱、吴镜汀、于非闇和齐白石。次年,京华美术学院在中山公园举行了成绩展览会,为年轻的画家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田世光从京华美术学院毕业后,进入了位于紫禁城外朝的北平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室,成为一名研究员。在这里,他研习古画,在黄宾虹的课堂上,学习中国画的创作和理论。

    1945年,30岁的田世光任教于北京艺专。第二年他创作的《幽谷红妆》回到中山公园水榭展出,徐悲鸿先生观看画展。此后他多次在中山公园水榭举办个人画展。新中国成立后,田世光于中央美术学院任教,并成为第一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由此可见,他的艺术生涯串联起了新生的艺术机构、反映了艺术体制的运行状态。

    田世光是20世纪转型期间在新的艺术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画家。他的艺术生涯颇具代表性。当我们追溯历史,审视琉璃厂南纸店、紫禁城内的博物馆机构以及中山公园等艺术空间的演变轨迹时,不难发现它们在中国艺术发展历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这些艺术空间,在中国现代艺术社会逐渐成形的过程中,通过相互间的互动与融合,形成了一种自发的、动态的机制。这些新生的艺术空间如同一座座桥梁,连接着艺术家、艺术市场和艺术爱好者,它们不仅为艺术家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也为艺术爱好者打开了通往艺术殿堂的大门,极大地促进了艺术的交流、发展与传播。

    时至今日,琉璃厂的古色古香、故宫博物院的宏伟壮丽、中山公园的清新雅致,依旧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实践。

    (作者为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

国艺快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