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国艺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国艺资讯
分享到:

欧洲传统湿壁画工作坊在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举办

发布时间:2024-10-23 浏览量:203

2024923日下午3点,由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主办的“欧洲传统湿壁画工作坊”在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阶梯会议室举行,到场人数200余人。

王乔溥合现场主持

工作坊现场

工作坊现场

工作坊现场

工作坊现场

工作坊围绕油画系近期的传统湿壁画课程实践展开,由资深研究专家、锦壁堂湿壁画工作室主理人刘征主讲,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对谈发言,包括首师大美院院长王海滨,油画系主任宋佳益,欧洲传统绘画资深研究专家范明正,材料实验室负责人王云曲;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传媒学院副教授赵艳婷、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专职画家王乔溥合等。此次湿壁画课程和工作坊也得到首师大美院孙涤副院长、赵修娜和武易林老师的倾力支持。

资深研究专家、锦壁堂湿壁画工作室主理人刘征做主题演讲

刘征通过三个部分对“欧洲传统湿壁画”进行了分享。第一部分为史学循迹,以古埃及-中世纪-文艺复兴为线索,梳理了湿壁画的产生条件及发展脉络。并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与赞助人群体间的密切关联为切入点,打破了一般流行概念中,艺术家作为独立自主的英雄般形象的存在。进而从契马布埃至马萨乔、韦罗基奥至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等两条传承脉络,探讨了传统湿壁画工作坊制度的培养体系,最终以《创世纪》与《雅典学院》为例,对传统湿壁画的创作背景及过程进行了全方位的阐释。

第二部分为创作探究,重点讲解了传统湿壁画的制作方式。从颜料的基本特性着手,揭示了湿壁画的绘制原理。并通过音视频资料全方位演示了湿壁画的制作、揭裱及修复过程。第三部分为答疑环节,通过创作分享,引发出对传统湿壁画材料技法从临摹到创作这一转化过程的思考,并通过答疑和研讨的形式,以期在思维的碰撞中引出新知。

然后是对谈环节,宋佳益、范明正赵艳婷、王云曲、王乔浦合就湿壁画、干壁画、工笔重彩、蜡画、坦培拉、混合技法等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传统师徒制、现代艺术教育、跨媒介学科交叉、古典与现当代艺术的关系等诸多话题展开热烈讨论。嘉宾发言如下:

王海滨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向来重传统、倡多元、求创新,是以开放包容、多元创新的理念推进我校的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社会工作。首师美院的老师们一直强调,学生教学要追本溯源、立足高远。因此,油画系开设了湿壁画的学习课程与学术讲座,回到艺术的原点,寻找经典中的经典。让学生在传统绘画的临摹学习中,做到化古为新、化古为今、化古为我的创作转变。希望同学们在刘征老师的指导下,能够碰撞出新的火花,为我们的课程体系建构带来更多精彩内容。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王海滨致辞

宋佳益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在形成的教学方法和办学特色是一代代教师通过不断努力和积累才取得的成果,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改进,形成了现在独具特色的油画教学体系。传统绘画技法的学习与当代艺术实践并不矛盾,研习传统可以培养学生对艺术深层次的理解,帮助我们提高艺术作品的创作品质和作品本身的层次感。许多成功的当代艺术家在作品中也展现出深厚的对传统技法的认识,可⻅掌握传统绘画技法对于艺术家个人成⻓的重要性。此次对传统湿壁画的专题研讨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当时的艺术作品,提升对艺术品质的认识,更会在同学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成为职业艺术生涯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将这种对经典艺术的认识与理解贯穿其一生的创作之中。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宋佳益致辞

范明正

首师大的欧洲传统绘画材料与技法工作室设立较早,1994年由留日归国的刘孔喜先生创建工作室,同期还有成立于1994年的中央美院绘画技法材料工作室(听说因为教师退休工作室也取消了)。刘老师经过近20年的深耕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2012年底我调入接过本科生的教学,转眼也有12年的时间。多年来教学涉及蜡画、坦培拉、混合技法等领域,今天又邀请了刘征老师讲授意大利的湿壁画课程。传统绘画学习要重材料,不怕麻烦。过于标准化的成品画材无法满足古典绘画的需要,如同傻瓜相机只能满足普通大众,想要拍出专业照片要用全手动机械相机。现在本科生临近毕业没有绷过画布的比比皆是,令人震惊。对待传统的态度也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问题,学院的传统延续职能使我们有深入研究古代艺术的平台和机会,但我倾向于在当代语境中学习传统,避免学古而古,警惕彻底的复古主义。另外刘征老师的师徒制成长之路也很有意思,这种现代作坊的私塾式精英教育值得思考。李政道也提到大班制的现代高等教育的不足,他习惯于每周固定三个小时和某一学生深入讨论,才有效果。这一点赵艳婷老师的发言会涉及到。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欧洲传统绘画资深研究专家 范明正

赵艳婷

“刘征老师十年拜师学艺的独特经历,是现在不多见的传统教育模式——“师徒制教学”的典型体现。教育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农业文明下的传统教育时代,工业革命后的现代教育时代,以及信息革命之后的未来教育时代。我们熟悉的乔托、达芬奇、拉斐尔等都是传统教育制下师傅带出来的杰出弟子。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奠定了现代班级授课制的教育方式,基于个人经验传承的师徒授课制让位于班级集体授课制,满足了工业革命后急需大批受过教育的劳动力的要求。信息革命后,尤其是OECD组织提出的“核心素养框架”深刻影响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素养教学理念的形成。新的教育形式出现并不意味着原有模式的消亡,像故宫的文物保护科技研究所,也仍然保有师徒制。但,教与学的方式已然发生改变。数智时代的教育将如何发展,需要所有教育和被教育者深入思考并迎接变化。”

对谈嘉宾:范明正 刘征 宋佳益 赵艳婷

王云曲

很高兴参加《欧洲传统湿壁画工作坊》专题研讨。干、湿壁画在命名上有着有趣的历史转变,湿壁画传入前,我国并没有干壁画这一称呼,而是直接称为壁画,湿壁画传入后,传统壁画才被称作干壁画。在讲座中,刘征老师谈到,湿壁画随着时间推移可能会出现开裂现象,而中国干壁画则主要面临剥落和变色的问题。然而,这种变化有时甚至赋予作品一种独特的美感,因为它们是历史的再创造而非遗失。这种变化是时间赋予的礼物,经过时间、物理的再造之后,产生的图像附着人们更多的文化认知,为我们的壁画研究带来新的视角和价值。

王乔溥合

很荣幸能够参加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开展的《欧洲传统湿壁画工作坊》专题研讨。作为欧洲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湿壁画是艺术史中绕不开的研究领域,其概念均已约定俗成,但涉及到实践及教学环节,则大多莫衷一是。正基于此,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直面经典,通过不断的探索与调整,最终将湿壁画引入到教学体系当中来,并通过实践对其产生全新认知。一方面,湿壁画的绘制讲究程序,其材料与技法乍看繁复,实则精简,粗犷的画面效果背后是有条不紊的绘制程序。另一方面,湿壁画的教学重视传承,与强调系统性、科学性的现代教学方式相反,工坊制的学习方式更强调手感与经验的积累,通过不断打磨彰显工匠精神。最终通过对传统绘画技法的掌握与应用,完成从临摹到创作的转化,使其成为未来创作的底色与基石。

(资料整理王乔溥合、关恩罡、杨欣雨、曹思睿、薛逸飞、杨廷艺、刘欣瑜、李梦彤、王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