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0 浏览量:111
开幕式现场
2024年11月16-17日,国际公共艺术研究成果发布会暨研讨会在上海大学举办。活动由上海大学主办,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公共艺术专委会、上海大学国际公共艺术研究院、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共同承办。
活动期间,举行了上海大学国际公共艺术研究院成立仪式、国际公共艺术研究成果发布会、国际公共艺术研讨会、国际公共艺术案例展等系列活动,旨在以学术研讨、成果展览、圆桌对话等多元形式,开展国际公共艺术领域的学术交流。本次活动邀请了中国、美国、法国、意大利、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南非、尼日利亚、哥伦比亚、韩国等15个国家的 60 余位内外专家学者,聚焦乡村振兴、城市建设、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相关热点问题,通过分享与研讨,共享国际公共艺术的前沿研究成果,探索国际公共艺术领域的成功经验,探讨国际公共艺术的未来发展趋势。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进国际公共艺术研究学术平台的建设,推动国际公共艺术专家智库网络构建与发展。国际公共艺术研究成果发布会公布了7大地区奖,其中2024国际公共艺术奖全球大奖为布里佐·乌雷蒂尼(Fabrizio Urettini)的“会说话的手”。
开幕式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金江波主持
上海大学校长刘昌胜代表主办方在开幕上致辞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在开幕上致辞
国际公共艺术协会主席路易斯·比格斯在开幕式致辞
开幕式邀请了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夏煜静和上海市教委副主任王浩为上海大学国际公共艺术研究院揭牌
11月16日上午9点,国际公共艺术成果发布暨研讨会开幕式在上海大学图书报告厅举行。开幕式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金江波主持。上海市政协副主席金兴明,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范迪安,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夏煜静,上海市教委副主任王浩,国际公共艺术协会主席路易斯·比格斯,国际公共艺术协会(IPA)副主席、美国《公共艺术评论》杂志创刊人杰克·贝克,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科学与艺术学会理事长、复旦大学教授金亚秋,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大学校长刘昌胜,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焦兴涛,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韩绪,上海大学国际公共艺术研究院理事长、品牌中国集团董事局主席方彬,以及来自国内文化艺术领域的领军人物、重要学者以及世界各地公共艺术领域的专家出席开幕式。
研讨会聚集地方重塑与艺术创新
“地方重塑”理念是公共艺术的核心价值,旨在凸显公共艺术以艺术的语言和方式在缓解社会矛盾、解决公共问题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和重要价值。“地方重塑”是对地方物质空间的重塑,更是对其所在地方精神生活、文化内涵的重塑与提升。本次研讨会围绕“地方重塑与艺术创新”的主题,国内外艺术家、策展人和专家、学者从公共艺术的创新探索、公共艺术的社会作用、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等方面展开研讨,探索艺术介入公共空间的新形式与新途径,探讨公共艺术解决公共问题的新方式与新理念,挖掘公共艺术的社会价值与意义。通过国际交流与研讨,探索驱动国家和城市经济发展的潜在动力与成功经验。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教授在主旨发言中致辞
在主旨发言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教授,以“公共艺术在中国”为题,探讨公共艺术在建设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激活乡村社会传统文化资源、统筹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文化建设、促进全民公共意识的提升,以及探索公共文化与公共艺术教育的关系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主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焦兴涛在主旨发言中致辞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主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焦兴涛,以“中国式公共艺术的三个界面”为题,讨论了公共艺术的政治性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总结了“中国式公共艺术”的三个界面,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美育”、公共“参与”和自发“出演”三个特征,并指出中国式公共艺术是三种形态博弈、交织、融合和妥协的结果。三个界面分别为:由政府主导的、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让接受者和参与者通过自上而下的、有组织的社会美育为载体,形成共情、共识,进而取得同心、同向、同一的社会凝聚力的公共艺术方法;伴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具有现代公共精神,尊重不同,强调基于平等对话和交流、具有自组织特征,注重“参与”的公共艺术形态,立足于新兴的中产阶级社会,构成中国式公共艺术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大家在艺术领域中讨论的主体部分;立足于底层民间个体的,基于乡约礼俗,具有强烈自发性质的,强调自我表达的公共艺术形态,它存在于基层、民间和乡土中国的日常生活和节庆之中。
非洲评论家、策展人, 2024年威尼斯双年展塞内加尔馆的策展人马桑巴·姆贝耶在主旨发言中致辞
非洲评论家、策展人, 2024年威尼斯双年展塞内加尔馆的策展人马桑巴·姆贝耶的发言主题是:“致索比:拾起并改变”。他在演讲中介绍了塞内加尔生态公共艺术的发展情况,并以当地一位致力于提高人们环保意识的视觉艺术家和环保主义者桑巴·萨尔(Samba Sarr)的名为“着手清洁”(Set Setal)的项目为例,深入分析了该项目如何以艺术的方式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并在促进社区发展、艺术教育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米兰市文化博物馆(MUDEC)公共艺术负责人兼馆长玛丽安·普格利泽在主旨发言中致辞
米兰市文化博物馆(MUDEC)公共艺术负责人兼馆长玛丽安·普格利泽的演讲主题是“公共艺术、博物馆和社区之间的渗透性”。她介绍了近年来米兰公共艺术都发展情况,指出在公共空间重要性的日益提升和城市景观的不断变化的需求下,应思考公共艺术如何结合城市的发展需求进行转型发展,尤其是针对社区需求时,博物馆如何与社区进行紧密合作,为社区的文化建设与发展赋能。
研讨会现场
在11月16日、17日两天研讨会中,来自国际的20多位公共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与30多位中国公共艺术的实践者、研究者齐聚一堂,从公共艺术创新探索、公共艺术的社会作用、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等方面展开研讨,并围绕热点议题进行对话,呈现了公共艺术在城乡建设、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最新案例。
国际公共艺术成果发布会揭晓2024国际公共艺术奖获作品
国际公共艺术协会副主席、上海大学国际公共艺术研究院院长汪大伟详细介绍了2024公共艺术奖的评审情况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主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焦兴涛(左)为2024国际公共艺术奖全球大奖得主布里佐·乌雷蒂尼(Fabrizio Urettini)(右)颁奖
2024年11月16日晚,由上海大学主办,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公共艺术专委会、上海大学国际公共艺术研究院、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共同承办的国际公共艺术成果发布会在上海成功举办,会上揭晓了2024国际公共艺术奖获作品,7大地区奖和2024国际公共艺术大奖。其中2024国际公共艺术奖全球大奖为布里佐·乌雷蒂尼(Fabrizio Urettini)的“会说话的手”。
嘉宾合影
据主办方介绍,2024国际公共艺术奖在全球共征集到78个案例参评案例,形式涵盖了装置、建筑、雕塑、壁画、行为表演、活动等多种类型。评委们在2023年11月25日至26日期间,围绕评选标准,结合自己的专业经验,充分挖掘 “地方重塑”的公共艺术价值理念,遴选出34件入围案例。案例反映出近年来全球公共艺术实践在理念和方式上的创新探索,体现了公共艺术发展趋势与价值引领。
国际公共艺术奖的宗旨是以传播公共艺术核心价值为目标,通过研究世界各地优秀案例,揭示公共艺术在改善公共环境、提高生活品质、提升文化艺术水准、促进社会文化发展等方面的国际成功经验,并为主办地赋能。地方重塑理念,是公共艺术的重要价值,以艺术的方式促进文化发展,服务城市建设,解决社会问题,对地方精神生活、文化内涵的重塑与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和重要的价值。
布里佐·乌雷蒂尼(Fabrizio Urettini)的“会说话的手”
欧亚地区获奖案例&2024国际公共艺术奖全球大奖是布里佐·乌雷蒂尼(Fabrizio Urettini)的“会说话的手”(Talking Hands)。“会说话的手”是布里佐·乌雷蒂尼在意大利特雷维索地区发起的一个艺术活动项目。评委阿诺·范·罗斯马伦(Arno Van Roosmalen)认为该作品旨在为来自难民接待中心的寻求庇护的年青人提供专业的艺术培训。该项目帮助他们结合自己的文化“形象”、抱负以及奉献精神,拓展认知,提升技能,创作出独一无二的设计作品。“会说话的手”融入了当地的工艺产业,为寻求庇护者找到了“市场”,并帮助他们融入社会。作为一个社会参与的设计工作室,“会说话的手”不仅在艺术方面进行探索,还为寻求庇护者提供社会、法律和医疗支持等方面的培训,更是基层社会包容、价值设计和终身学习的重要参与者。“会说话的手”从一个活动项目起步,并通过长期的转型过程,将其发展成为一个参与式实验、设计和社会创新的“永久工作坊”。
玛琳娜·梅尔斯和托德·博斯(Marlena Myles & Todd Boss):《达科他精神漫步》:(Dakota Spirit Walk)
北美地区获奖案例是玛琳娜·梅尔斯和托德·博斯(Marlena Myles & Todd Boss)的《达科他精神漫步》(Dakota Spirit Walk)。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国际双年展协会的创始主席,评委李龙雨认为,《达科他精神漫步》以增强现实的艺术方式展现美国明尼苏达州达科他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该作品在每个与历史文化对应的地点上设置增强现实装置,引导人们了解土地对美国印第安社区的意义、土著历史以及土地生命力的精神及其政治意义。作品极富诗意,讲述了美国原住民、斯皮里特莱克达科他部落公民和艺术家自己的故事,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和生动的动画述说历史。作品中应用的增强现实技术是与明尼阿波利斯的像素农场和创建Revelo AR应用程序的纪录片制片人托德·博斯合作完成。现在许多人都不了解过去达科他人的故事,通过艺术家的创造,这些故事再次被展现出来。正如艺术家所说:“我们需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蕴藏在这里的更深层次的力量。”
阿特丽斯·冈萨雷斯(Beatriz González):《无名光环》(Anonymous Auras)
拉丁美洲地区获奖案例是比阿特丽斯·冈萨雷斯(Beatriz González)的《无名光环》 (Anonymous Auras)。哥伦比亚共和国银行策展、艺术收藏部门负责人、EAN大学和洛斯安第斯大学教授,评委劳拉·扎尔塔介绍说,《无名光环》是由艺术家贝比阿特丽斯·冈萨雷斯创作的一件强有力的艺术装置。冈萨雷斯是哥伦比亚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这件作品位于哥伦比亚波哥大中央公墓中,旨在纪念哥伦比亚60多年的武装冲突中的无名受害者。8957块墓碑上富有象征意义的剪影,是对日常新闻中视觉画面的回应。冈萨雷斯的作品拯救了中央公墓的四座历史建筑,通过创造一个深刻的记忆之地使它免遭破坏,并为社区提供了缅怀亲人的空间。《无名光环》在2019年被列为哥伦比亚国家遗产,将公共场所转变为能够引起强烈共鸣的安全空间,汇聚生者,缅怀逝者。
“巢”艺术团体(The Nest Collective): “缺失部分”项目(The Missing Bits)
非洲地区获奖案例是“巢”艺术团体(The Nest Collective)的 “缺失部分”项目(The Missing Bits)。据开普敦大学非洲城市中心高级研究员,评委莱克·塞塔斯介绍,“巢”艺术团体是肯尼亚内罗毕的一个多学科交叉的艺术团体,活跃于当代艺术、公共艺术、时尚、电影、摄影等创意实践领域的前沿。“缺失部分”项目源于该团体对报纸档案、社会文化和政治历史的关注。该项目在中央图书馆附近的公共空间中展出了来自Book Bunk存储库的1963年、1973年和1983年的英语和斯瓦希里语新闻档案。这次展览成为了促进肯尼亚人在当代社会文化和政治生活等方面进行对话的催化剂。“缺失部分”项目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它超越了档案和存储库的局限性,将知识、历史和日常生活的空间进行了拓展和民主化。围绕这些倡议的一系列活动带来了更深入的参与式对话,引发了人们对于生活记忆和殖民遗留问题的反思。
Anga艺术团体(Anga Art Collective):“kNOw学校”项目(kNOw School)
西中南亚地区获奖案例是Anga艺术团体(Anga Art Collective)的“kNOw学校”项目(kNOw School)。据卡拉奇双年展首席执行官,评委尼洛弗·法鲁克介绍,“kNOw学校”是Anga艺术团体发起的公共艺术干预项目,激发了印度阿萨姆邦农村社区的活力。该项目旨在赋予青年力量,超越殖民主义的“认识暴力”。通过创新的教学实践,为社区互动、本地智慧发掘和个体技能提升开辟了空间。艺术、设计与手工艺中的跨代际和跨学科合作,将传统知识与当代思想相融合,充分考虑社区需求和愿景,挖掘了参与者的创造力、提升了参与者的应变能力。kNOw学校的力量还在于,它超越了地理和时间限制,具有改变社区认知的潜力。Anga艺术团体的公共艺术策略,赋予了社区居民文化权利,为社区带来了更多的活力与希望。
爱丽丝·佩姬(Alison Page)和尼克·拉恰伊扎克: 《海陆之眼》(The Eyes of the Land and the Sea)
大洋洲地区获奖案例是爱丽丝·佩姬(Alison Page)和尼克·拉恰伊扎克的 《海陆之眼》(The Eyes of the Land and the Sea)。据墨尔本艺术博览会艺术总监及策展人、塔拉瓦拉双年展首席策展人,评委艾米丽·科马克介绍,《海陆之眼》是为纪念 1770 年澳大利亚土著居民与詹姆斯·库克的 HMB 奋进号船员在澳大利亚卡迈植物湾国家公园相遇 250 周年而创作的,坐落于殖民时期纪念库克登陆方尖碑的正前方。以高度敏感性和智慧对澳大利亚后殖民时期身份认同背后的矛盾冲突进行了回应。艺术家们所创造的跨越过去和现在的对话,对不同的观点持开放态度,尊重格威盖尔原住民持久的所有权和生生不息的文化,同时纪念了为澳大利亚做出贡献的个人故事。艺术家收集了1770年在柯美湾发生的遭遇,并将这些故事刻蚀在每根肋骨上。这座雕塑深深扎根于悉尼柯美湾多层次的地域之中,通过与社区的合作得,展示了一段艰难的历史,展望着共同的未来。
李豪的《盛放》——“花火计划”(Blooming Time - Program SPARK)
东亚和东南亚地区获奖案例是李豪的《盛放》——“花火计划”(Blooming Time - Program SPARK)。中国台湾帝门艺术教育基金会执行长,评委熊鵬翥指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有22.5%的儿童人口为留守儿童。针对这个群体,有包括物质救助,心理辅导、安全教育的需要。而艺术做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在其中尤为稀缺。“花火计划”是2017年由李豪发起的一个持续性项目,是以乡村留守儿童为对象的公共艺术教育推广计划。基于开源的课程设计理念,设计了多项8至14岁儿童的艺术启蒙课程,以建造空间装置为切入点,针对儿童的心理和教育现狀,逐步开发艺术教育体系。计划中的作品皆由随处可见的日常材料制作,课程设计通过多元跨领域的艺术项目及互动体验,让孩子在创造的乐趣中,与自我、他人、世界建立起新的关系,开创新的视野。“花火计划”是以人为核心,因地因時而计划的流动公共艺术计划,通过艺术的种子,散播、耕耘人的心性与心灵,营造新的公共价值。
2024国际公共艺术奖具体内容在上海大学国际公共艺术研究院网站http://www.sh-iipa.com/进行公布,本次国际公共艺术研讨会的详细内容将另附文章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