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5 浏览量:80
“龙城之金”特展第一展厅陶像展品,2024,华美协进社中国美术馆
2024年9月5日,一场名为“龙城之金:辽宁三燕文物选萃,337–436”的展览在纽约华美协进社中国美术馆亮相。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展览,首次在美国展出了来自中国“龙城”——辽宁朝阳近70年来考古发现的珍贵文物,包括雕塑、铜镜、砚台、印章、马具、陶器,以及众多金饰品。
“龙城之金”特展第二展厅“墓主像”与“侍女图”,2024,华美协进社中国美术馆
“龙城之金”展现了1600多年前,中国北方丝绸之路沿线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史,展示了由慕容鲜卑族建立的三燕王国从游牧民族到农业社会的历史和生活面貌。在此过程中,他们深受东晋影响,学会了使用汉字和汉文化。其富有鲜卑特征的器物如金步摇及马具等,对而后的金饰工艺和骑兵装备产生了深远影响。
“龙城之金”特展第三展厅“金步摇”一组,2024,华美协进社中国美术馆
本次展览由华美协进社中国美术馆和辽宁省博物馆联合举办,由华美协进社高级副社长,华美协进社中国美术馆馆长暨总策展人海蔚蓝执导监制,由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刘宁博士策展,并得到了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朝阳县博物馆的协助。展览共分为四个部分:“多元的三燕文化”“三燕的壁画艺术”“三燕的金饰艺术”和“三燕的马具艺术”。
“龙城之金”特展第四展厅马镫、长刀、及山形箭菔饰,2024,华美协进社中国美术馆
华美协进社高级副社长,华美协进社中国美术馆馆长海蔚蓝表示,“这个独特的展览,展示了已被历史遗忘的三燕文化,也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古代丝绸之路在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正如当今世界,文化交流是促进相互理解和进步的最重要桥梁。三十多年来我一直希望有个展览能够阐述这一重要主题,很高兴“龙城之金”特展让这个愿望实现。”
展览亮点
花树状步摇 金质 十六国前燕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展览中的亮点之一是一系列金步摇,金步摇在佩戴者行走时随步摇曳,闪闪发光。这种名为“步摇”的花枝状冠饰源于西域并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北方地区,在辽西地区流行,并成为三燕文化的典型器物。
左:鹿形饰件 铜 十六国前燕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右:虎子 铜 十六国北燕 辽宁省博物馆藏
展览中还展出了从冯素弗(415年去世)墓中出土的一件青铜虎形器。这件青铜器头高尾翘,细致的铸造纹饰展现了老虎的毛发,可能作为饮器或容器使用。这一罕见的文物展示了南北文化的融合。
“范阳公章” 金 十六国北燕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外,在冯素弗的墓中还发现了一枚带有龟钮的金印。印章与朱砂印泥一起使用,于文件或艺术品上钤盖所有者的姓名或官衔。龟壳的两侧分刻有双线连接的圆圈,象征着南斗、北斗星座。
左:佛坐像 红陶 北魏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右:莲花纹筒瓦 灰陶 十六国前燕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一尊陶塑禅定佛像,头顶有显著的肉髻突起,象征智慧,眉间有白毫,也代表智慧。大多数存世的佛像都是石雕作品。由于陶质易碎,如此粗制的佛像雕塑相对罕见。依此佛像的造型,可追溯至北魏时代(386–535),2003年于辽宁省朝阳市出土。
铜鎏金木芯钉马镫 鎏金铜、木 十六国北燕 辽宁省博物馆藏
展览还展示了目前所知最早的一对马镫。马镫的发明,改变了骑兵和战争的方式,使得骑兵战士将双脚踏入马镫后,便可腾出双手用于战斗。这对出土于冯素弗墓中的马镫由富有韧性的桑木和鎏金青铜饰片制成,代表了十六国时期北燕的鎏金工艺和马镫制作水平。发明马镫的重要性,一如历史学家罗伯特·坦普尔在其著作《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中国科学技术史精华》(Inner Traditions, 2007)所述:“当我们想到中世纪的欧洲时,我们会想到身穿铠甲、手持重矛的骑士,但没有马镫,这些沉重的骑士很容易从马上跌落。正是中国发明的马镫使得西方中世纪骑士成为可能,并带来了骑士精神的时代。”
杯、碗 钠钙玻璃 十六国北燕 辽宁省博物馆藏
丝绸之路的力量还体现在1965年从冯素弗墓中出土的五件玻璃器皿中,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出土的最早、数量最多的玻璃器皿。这批玻璃器皿由无模吹制工艺制成,均为碳酸钠玻璃,属于罗马玻璃。这些玻璃器皿很可能是从罗马帝国的东北省份沿丝绸之路带入北燕,行程跨越了约5000英里。(文中图片由华美协进社中国美术馆提供)
“龙城之金”特展第二展厅“楼阁图”与“最后的四神图”“金乌图”,2024,华美协进社中国美术馆
“龙城之金”特展第三展厅花树状金步摇,2024,华美协进社中国美术馆
“龙城之金”特展第三展厅金耳饰,2024,华美协进社中国美术馆
“龙城之金”特展第四展厅鎏金铜镂空鞍桥饰片奔鹿纹特写,2024,华美协进社中国美术馆
“龙城之金”特展第四展厅当卢马首头盔,2024,华美协进社中国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