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国艺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国艺资讯
分享到:

“红星照我行——陈家泠革命圣地作品展”在上海开幕

发布时间:2021-06-22 浏览量:1263

1624315512_3898_afile.jpeg


“家国情怀”是众多艺术家自觉的创作主题和抒发艺术情感的精神家园。他们为民族呐喊、为时代而歌、为祖国抒怀,陈家泠便是其中深具代表性的一位。6月18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博物馆承办的“红星照我行——陈家泠革命圣地作品展”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文博楼开幕,此次展览共展出了陈家泠近八年来创作的12幅“革命圣地系列”绘画及14幅毛泽东诗词书法作品,其中有六幅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从一大会址、南湖红船到韶山、井冈山、娄山关,从延安、太行山、西柏坡到双清别墅、梁家河,陈家泠的足迹遍布中国共产党各个发展阶段的重要坐标,他的一幅幅彩墨巨制,以其独特的美学视野开创了红色题材的别样形式。在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此次展览更显示出一位艺术家对党的崇敬之情与美好祝愿,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中国作协原党组书记金炳华,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会长胡炜,上海市委原常委、警备区政委戴长友,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上海玉佛寺方丈觉醒法师,《中国美术报》社长、总编辑王平等嘉宾,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姜斯宪,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安胜等学校领导,以及上海各美术院校(系)领导、陈家泠的亲友、上海交通大学有关院系部处领导及师生代表等出席了开幕式。


陈家泠出生于灾难深重的抗战时期,成长于新中国初期,闻名于改革开放时期。他的人生轨迹与时代命运紧紧相连,他的作品亦散发着强烈的时代气息。在多年的创作过程中,陈家泠秉承“笔墨当随时代”的理念,守正创新、融汇中西,打通传统人物、山水、花鸟画的界线,逐渐形成了兼有印象派、抽象派并富有浪漫主义精神的海派水墨画风格,为中国21纪的中国画艺术开辟了一方新天地,成为新海派领军人物之一。


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钱学森图书馆主任、执行馆长张凯在致辞中谈到:“作为一座全新亮相的大学博物馆,当去年我们向陈家泠先生提出来策划这样一场迎接建党百年的专题展览时,得到了陈先生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回复。陈家泠认为这个主题也让他有了进一步创作的冲动,为了进一步丰富展览内容与圣地作品的美学内涵,陈家泠为展览量身书就了14幅毛泽东诗词书法作品。别具一格的陈氏笔意与圣地山水交相辉映,形成了潇洒意气而又和融共通的视觉体验。我们相信这些将党史题材融入书画艺术、将圣地山水羽化为家国情怀的作品,一定会给交大师生带来一场独特的艺术体验和精神洗礼。我们也期待着陈家泠的艺术展览能在大学校园里激发、碰撞出更多科学与艺术的思想火花,提升广大师生和社会大众对革命文化、美与艺术的深切感悟。”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安胜在致辞中进一步表示:“上海交通大学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府,始终坚持‘以文化人,以史育人’,把厚植师生爱国情怀融入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交大博物馆将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要求,策划和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展览和教育活动,让广大师生得以在文博场馆中领略信仰的力量,在历史长河中探寻使命担当,在‘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传统中重温红色初心。”


《中国美术报》作为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国家级美术专业报纸,为了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践行时代重托,依托美术传媒平台优势,依靠业内舆论影响力,邀请知名艺术家开展“名家进校园”公益活动。此次“红星照我行——陈家泠革命圣地作品展”走进上海交通大学,亦是继冯远走进福建师范大学,言恭达走进山东艺术学院后的第三站,更是以红色主题展览的形式开展的第一次活动。通过展览的形式与上海当地艺术家和青年学子进行深入交流的同时,陈家泠还向上海市具有美术相关专业的高校捐献2021年全年《中国美术报》,每期200份,为推动美育事业发展尽一份心力。


《中国美术报》社长、总编辑王平在采访中首先就陈家泠的艺术成就表达了崇敬之情,“陈老师的作品,不仅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具有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的特征,更带有其强烈的个人色彩。陈老师是杭州人,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又长期生活在上海,所以在陈老师的作品中,我们既能感受到其深受国美浸润,所养成的追求‘传统’‘基础’‘修养’和‘创新’等‘向内看’的品质,也能够鲜明地意识到海派文化的开放心态所给予他‘向外看’的艺术创作能量。”


美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提升境界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中华民族的培根铸魂具有重要作用,这个过程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曝十寒,更多时候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王平结合美育的时代意义,就《中国美术报》“名家进校园”活动的初衷谈到:“今天‘红星照我行——陈家泠革命圣地作品展’走进交大,更带有一种对于校园和年轻一代的关爱和之情。《中国美术报》‘名家进校园’活动,正是希望通过这么多的艺术家,这么多的活动类型,把浓缩在作品背后的艺术家情怀传递给大家,而不仅仅只是参观一场展览,看几张作品这么简单,作品背后的思想与情怀,才能真正打动和感染年轻一代,才能真正走进一位艺术家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认知与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生存状态。”


他进一步强调,“尽管对于很多理工科学生来讲,会觉得艺术离他们很远,但其实古今中外很多伟大的科学家都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和艺术修养,而且美能够塑造一个人的感知力和创造力,这两点恰恰是推动科学进步的重要因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所强调的‘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我相信陈老师此次展览在某种程度上将为艺术教育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为科艺融合研究与创新提供新的动力。”


除此之外,美育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对个体人格的塑造,“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这种培育不单单是给予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还在于能让每一位学子对生活、对世界充满热情与大爱。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汪大伟在采访中首先用三个词概括了本次展览,他形容“红星照我行——陈家泠革命圣地作品展”给上海交通大学带来了一股“红色的”“革命的”“清新的”的文化和艺术之风。“以这样一种绘画风格表现革命圣地这一红色主题,不仅给予了校园中年轻一代学子以审美教育,更重要的是借助审美传递出对中国革命发展历程以及无数为新中国建设付出心血的革命先烈的缅怀与感恩。当下非常需要把全民的美育从少数的、专业性的,转变为全社会的美育推广,‘名家进校园’活动就通过它多样的形式,切实践行着我们所期待的校园文化建设,将艺术浸润到年轻一代的生活深处,让广大艺术生活美学的接受者,可以切实转化成共同创造美的合力。当然,我们也热切盼望着借助《中国美术报》‘名家进校园’这样的举措,吸引更多的优秀艺术家参与到校园美育事业的发展进程中,在全国高校内开展美育活动,向全社会传递更多的正能量。”


从此次展览的作品中,我们不难感受到陈家泠在中国画的笔墨意境中注入了史诗般的情怀,把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意象,熔铸在了充满爱国主义信念的绘画语言中,以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心血之作,抒发了一位老艺术家的爱党爱国情怀。他将崇高的信念与绘画艺术实现了完美的统一,折射出意境不凡的时代美学,彰显了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实现了艺术的时代升华。陈家泠在致辞和采访中一再强调:“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历史节点,我在上海交通大学这样一个全国顶尖的学府做画展,仿佛冥冥之中注定一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在上海,党的一大在上海召开,而且我又是上海的画家,所以,这个展览在这个时间点上对我来说意义重大。美术能够进入工科大学,更显示出时代进步下对审美的关注,我们不仅要培养美术专业人才,还要让理工科的同学提高审美情操。作为一名老教师,我觉得这也是我理所当然的使命和责任,同时这对我来说也很有吸引力和挑战性。所以我觉得《中国美术报》‘名家进校园’这个活动具有很强的前瞻性与标杆意义,我一定竭尽全力,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虽已进入耄耋之年,陈家泠白首不忘初心,游弋于各个艺术领域,表现出虎虎生气。难怪有人感叹:陈家泠是为时代舞台而生的人,他站在哪里,哪里就成为舞台,时代之光会尾随而至。这位始终“让笔触坚持传统的高度,又紧紧扣住时代脉搏”的艺术家,一次次通过自己的作品,让人们目睹中国传统笔墨在时代的呼吸,聆听关于绘画的海派故事、中国故事、中华文化复兴的当代故事。


陈家泠创作的《井冈山》,画面中注入了阅世体验和与历史际会的人文关照,前景中的“映山红”,是生命燃烧的象征、是星火燎原的幻化、是大千自然中的红色信物。陈家泠在采访中不仅深切怀念了过往几次去井冈山采风写生的经历,更为我们生动描绘了正午阳光照射下郁郁葱葱的、散发着明媚轮廓光的美妙井冈山,他说:“这种美妙的逆光增加了山川的厚重感、生命感,于是我暗暗决定自己笔下的井冈山要不同于李可染先生那一种画逆光的方法,也要不同于我的老师陆俨少留白的逆光方法,我要用色彩的方法来表达,所以我用重彩来画井冈山,逆光的空白不作留白处理,而是用色彩来填补,因此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色彩的跳动,色彩的经络,这种效果在画面上得到了全新的艺术和审美呈现。”


21世纪以来,陈家泠的绘画向红色主题延伸拓展,这种看似题材的变化,实际上是艺术家思维方式的一大创新,同时又彰显出艺术家的文化自信、生命觉悟和人文情怀三大高度,正是这种高度使他的红色艺术从内容到形式与前辈、与同道在审美判断和诗学语境上大相异趣,他用大艺术观融合写实与写意、色彩与线条、造型与气韵、内容与形式等诸多绘画元素,孕化出新的红色时代境象。作为一位艺术家我首先看到的是大自然的美,当它成为红色圣地,成为一种历史动力后,又是政治的,但我们要认识到诗意和政治有时是高度统一的。


此次展出的巨幅圣地作品中,《中共一大》《南湖胜境》《西柏坡》和《双清别墅》均是我为本次展览最新创作的,使这个红色系列更加完整。12幅作品构成的这个系列,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用笔技巧和意境烘托,表达出各处圣地所独有的历史意义、山川特点,以及我在采风写生与党史学习中所领略到的他们的个性色彩,所以大家看这新画的四张作品也能感受到和之前感觉略有不同,之前的作品更侧重于对祖国壮美河山的描绘,而这四张更多寄托了我对党的崇敬之情,侧重于对党光辉历程的表达。”陈家泠在采访中就最新的几张作品所传递的思想情感与我们进行了交流。


“我是踏着时代脉搏走来的。” 陈家泠一语道出创作思维的真谛。人应该有信仰、有追求,山和花的精气神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绵延数千年的精神气质。艺术家要永远保持对祖国、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因此,欣赏陈家泠的作品,既能感受到其中浓浓的浪漫主义精神,也不难感受到其中饱含的现实主义精神。尽管已经85岁,陈家泠的生活依旧有滋有味,“艺术家要忘记自己的年龄,我要牢记先贤所讲,返老顽童,返璞归真。”作品交织着现代生活以及浓浓的中国意味,陈家泠创造的脚步没有停止,激情仍在不断被激发与呈现。用中国画讲述中国故事,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陈家泠坚持不懈的方向。正如他自己所言:“今天的时代精神,就是要创造,要发展,要有活力,要有包容。我的画,和这种精神恰不谋而合。换个角度来看,实际上它们本身就是时代的产物。因为,每一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都会受到这个时代的启发、感召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