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7-05 浏览量:1284
6月26日,“风自海上”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作品展在沪开幕暨上海美院院刊《新海派》创刊及其研讨会在上海中华艺术宫举行,活动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美协、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上海美术学院主办。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名誉主席、上海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冯远,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欧阳华,中国美协副主席、清华美院院长鲁晓波,中国美协副主席、上海美院院长曾成钢,以及汪大伟、卢辅圣、杭间、丁设、陈青、李超、金江波、蒋铁骊、孙振华、殷双喜等专家学者等数百位同仁出席了活动。上海美院党委书记陈静、上海美院副院长李超、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孙振华分别主持了活动。
冯远在致辞中继回顾海派美术和上海高等美术教育发展后提出,新海派文化一定是融汇了20世纪新时代的内涵,创新文化的概念,这个毫无疑问。它不光是立足于当下,今天谈文化自信的时候中国美术教育家、上海美术家要先一步思考上海美术教育、国际美术教育,在这方面先走一步,打开城市建设现代美术教育的格局,自觉引领创新文化,切实竖起新海派美术教育这杆大旗。
冯远表示,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清华大学时强调,高等教育要胸怀“国之大者”,可寄望于上海美术学院新海派美术教育。我们应该吸收八大美院现有体制上的优势,革除弊端,有一个深入的分析理解。对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大师,要从我们改革发展实践当中提出新观点、建构新理论,努力建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新海派理念、意蕴很厚重:创造性转化申学传统,创新性发展海派文化,创意性提升海上人文,创建性打造新海派美术教育。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上海美术学院在上海整个文化建设中将扮演生力军和主力军的作用。
曾成钢在致辞中说道:“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的声音。一百多年前‘海派’让国人认识了世界,肇始了中国传统美术向现代美术的转变;时至今日,海派早已成为中华文化中极具张力的典范,其开放包容、多元并蓄的特质影响深远。世界在巨变,海派的内涵与外延也在变化,百年流转所凝聚的经验和底气,以及贯穿其中的复兴精神,是‘新海派’踔厉奋发的源头活水,也是策划“风自海上”展览的重要原因。”
本次“风自海上”展览是上海美术学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献礼,展览分别在中华艺术宫和上海美术学院美术馆两个展区举办。在中华艺术宫展区主要展出了上美人的百余件作品。这些作品创作主题内容丰富,展示形式以国画、油画和雕塑为主,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在这些作品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上海美术学院教学的演变轨迹与发展,这些上美人有的亲历了美院的创办,有的在美院的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推进作用,有的在从美院毕业后依然关心和支持美院的发展。美院的发展历程正是在这些上美人教学理念的传承中形成了目前上海美术学院的海派教学传统。
在上海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区,由“刘海粟美术馆馆藏精品展”“百年红色美术文献展”“上海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2021年上海美术学院优秀毕业作品展”四个展览部分的内容组成。展览分别从过去、现在和未来展示了上海美术学院与海派美术教育的关系。“刘海粟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展出了10幅刘海粟在不同时期的精品力作,体现了其与海派文化一脉相承的艺术历程。“百年红色美术文献展”通过100本珍稀的红色文献,见证了百年红色美术的发展,也是“四史教育”的生动教材。“上海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来自学院各个专业方向,用不同形式呈现了“为艺术、为生活、为城市”的创作成果。“2021年上海美术学院优秀毕业作品展”在应届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中遴选出优秀毕业作品,展示了这些青年学子的文化思考和创作成果。
如何重振上海“新兴艺术发祥地”和“现代创新艺术策源地”的文化形象,引领时代风尚与艺术精神,建立中国当代美术的新坐标,进一步发挥艺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课题。曾成钢认为,在新文科建设过程中,国家对美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守正创新,也要识变应变。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要求,在文化复兴的道路上,海派身处于前所未有的发展黄金期。美院在宝山吴淞院区的建设,对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美术学院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擎出“新海派”这面旗帜,是创造性继承申学传统,创新性发展海派文化,创意性提升上海人文的路径探索。这是传承,更是挑战。风自海上,无问西东,海纳百川,大道其行,让大家共同筑起这个平台,聆听时代声音,激发时代精神,再创海派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