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1-05 浏览量:1473
展览海报
由北京画院、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河南省美术馆联合主办的“尽在质朴无华中——安正中艺术展”即将于2021年11月5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展览展出安正中不同时期的写生、版画、油画和国画作品百余件,作品绝大部分来自安正中去世后家属无私捐献给北京画院、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和河南省美术馆的馆藏。
安正中
安正中1934年生于河南,在镇平县伏牛山麓的关帝庙村度过了童年,后又追随革命,参加了渡江战役和抗美援朝,屡立战功。1958年从部队转业后考入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宝鸡市群众艺术馆,1987年调到陕西省群众艺术馆美术组长期从事基层美术事业的组织辅导和艺术创作。1988年调入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任秘书长,其间作了大量的组织工作,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一生奉献于祖国大西北的安正中,为人为艺,有口皆碑。在他的艺术生涯中,看不到做作和炫耀,听不到无奈与怨悔,能看到的都是他对苦难的默默承载,对生活的无限向往,平和宽容、正直做人、克己奉公和不懈追求,这些成了他生命的全部,构建了一个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家园。历史给予了他以生命为终极奋斗的艺术事业,他长期从事美术事业的组织辅导和艺术创作,最终以70岁高龄逝世于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秘书长的岗位上,为西北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人们的敬重尊崇和深切怀念。
访俄印象 30x29.5cm 1997
安正中一生扎根于西北地区广袤的厚土之中,艺术视野开阔,对古今中外艺术均有涉猎,并从西北地区古今民间各种艺术形式中吸取了传统精华,形成了古朴厚重、深沉凝练的艺术风格。他的国画、油画、木刻艺术,无不体现出从平凡的生活中感悟出的质朴之美,是波澜壮阔的时代精神与激情荡漾的个人理想的结合,充满质朴的西北风情与人文气息。安正中一生勤勉不已,笔耕不辍,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画作与艺术手稿,用他毕生的追求,诉说着他对祖国大地及普通人民的真挚感情;用他辉煌的历程,为我们留下了一个追求理想,传承文化的艺术典范。
据悉,展览展至2021年11月14日。
风景写生之二 30x30cm 1997
名家评论
我之所以用“质朴无华”这四个字来评价安正中的绘画创造,是因为不论他作品的思想内容,还是形式技巧,都具有这一品格,这是由他的人品所决定了的。他的身心从培育他的这块大地和人民那里得到净化、陶冶和启迪的正是那种纯净、真诚的感情以及朴素、深沉的表达方式。我想,用“质朴无华”来评价安正中的作品,也符合他纯朴的性格,他一生之所以闪闪发光,全在他默默无闻的奉献之中。而他的艺术创造之美,也尽在这“质朴无华”的品质之中。
——邵大箴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尽在质朴无华中——安正中的画》选自《安正中绘画艺术文献汇集》
风景写生之四 24x35cm 1997
安正中出生在中原乡村,经过艰苦的军旅生活锻冶,先后在陕西宝鸡和西安工作。几十年中,他以关中大地为艺术活动的基点,由那里向南北东西辐射。他的绘画创作和他对民间艺术的研究,涵盖从豫南、关中、陕南、陕北高原、秦岭山地,一直到陇右、河西和新疆……这些地方的自然景色和人文环境陶冶他的情性,养育他的艺术,使之具有纯朴、宽阔和沉厚的品格。
——水天中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故土情怀——安正中和他的绘画》选自《安正中绘画艺术文献汇集》
风景写生之五 24x34.5cm 1997
我们有幸参与了安正中先生遗留的艺术笔记和画作的整理工作,这些大量弥足珍贵的资料和艺术作品帮助我们找到了安正中先生之所以几十年来一直被人们所敬重尊崇的答案,看到了安正中先生所追求的人生目标,理解了一位艺术大家澹涵高远的风范和胸怀。他经历过失去父母、姐弟和战友的痛苦、经历过战火的洗礼,更享受到改革开放后成功的喜悦,但在他所遗留的笔记中,在他大量的艺术作品中,看不到一丝一毫的做作和炫耀,也听不到一句半点的无奈与怨悔,而能看到的都是他对苦难的默默承载,对生活的无限向往。“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平和宽容、正直做人、克己奉公和不懈追求,这些成了他生命的全部,构建了一个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家园。
——李杰民 陕西省文史馆研究员 《历史不会忘记》选自《安正中绘画艺术文献汇集》
秋荷 29x29cm 1998
让我们从历史的时空看安先生的艺术成就,他和长安画派的一种关系。长安画派是二十世纪最有创造力的画派,这种创造性主要体现在他把文人山水画从表现太湖的笔墨语系进行西北化、本土化或者黄土化,从远观来看,更多看到开派画家石鲁、赵望云在中国美术史上的作用以及他们的艺术成就,以及衍生出来庞大的长安画派。这是远观,当我们走近的时候,会发现长安画派所建立的是一个二十世纪美术史上的一个金字塔,我们看到的是塔尖,但今天我们看到的可能是金字塔的塔基,很显然从塔基到塔尖需要很多的阶梯,我想安正中先生应该就是阶梯,因为他作为一个美术活动家,作为美协的一个负责人,他和塔基与塔尖构成更重要的一种文化和美术创作上的一种关系,是我们从美术史应该了解的,那么今天我想更多的还是应该看这个阶梯,更多来看安正中先生的艺术成就。从他艺术历程上看,根据我个人浅见,在长安画派中是绝无仅有的唯一个案。
——尚辉 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社长、主编 《2006年 10月 29日在“安正中绘画艺术展”研讨会上的发言》节选
渭北印象 24x35cm 1986
安正中的中国画创作在表现手法上不全然来自传统,而是汲取了不少油画、版画的因素,他喜欢用细笔重叠,反复勾皴,再略施点染,形成一种朦胧、深远的多层次效果,感觉很厚重,他画河水,有时类似点彩,以冷暖色点线相互叠置,不与墨色相混,显得清爽而透彻。在构图上,他是从生活出发,不套用前人图式,由此而显示出大胆创造的精神。例如回旋的盘山路、被公路切断的纵横阡陌,有些是别人所不取或鲜用的题材与表现方式,他按照自己的观察和审美观点画出来,让人欣赏到一种过去未曾留意的美。从没有路的丛莽中踩出路,生活是如此,艺术创作也是如此。
——李松 中国美术家协会编审 《故乡的河故乡的路——安正中和他的绘画作品》选自《安正中绘画艺术文献汇集》
春回大地 95㎝×95㎝ 水墨设色1988年
安正中以版画成名,但真正能代表他艺术成就的却是他最后十余年的水墨画。虽然他没有来得及完成他的事业,但从《河边》、 《黄河之滨》、《西秦鸡峰山》等作品中已经可以看出一种清晰的指向:综合西方风景画观念和中国山水画观念的造境方式,创造出意境深邃并具有安正中纯朴人格魅力的西部乡土风情画。安正中式的纯朴突出表现在造型上,表现在牛羊骡马人树山石的造型上。那些造型犹如民间泥塑、汉代陶俑一般纯朴,但它又不同于民间泥塑、汉代陶俑,它是安正中对自己心性的发现,虽然它还没有充分展开。安正中让人难忘,是因为他的纯朴、他的高尚。他是一个大好人。
——刘骁纯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安正中的纯朴》选自《安正中绘画艺术文献汇集》
冬晨 64㎝×58.5㎝ 水墨设色 1991年
读安正中的画就像同他相处一样平和、舒缓、亲切。你看他的小幅油画,一条通向幽深处的曲径、一片春气萌动的白杨、一泽波光粼粼的芦塘;你看他的木刻版画,油墨的、套色的、水印的,有筛洒阳光的浓荫,有战士生活的回忆,有农村生活的纪实,有田野风光的感动。尤其是水印的北国风景,素淡中隐现苍茫,朦胧里暗含幽深。后来他多画水墨,自然带进了黑白版画的意味——满、平、密。满在构图,充实地营构,不苟巧取。平在空间,大块面对比,意象斧斤。密在笔触,满满当当,层次分明。在这满、平、密的版画风味的水墨中,自有他与自然的亲和与感情。他像真诚待人一样对待他所画的一条小路,一棵老树,一片热土,一种意境。他的画没有夸饰、炫耀,很真诚;在对待自然景色的真诚情感中所显现的他的人格的真诚。他的作品其实是他的人格——平凡而不寻常的人格的艺术写照。
——程征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善兼天下》选自《安正中绘画艺术文献汇集》
林间之二 51㎝×49㎝ 水墨设色 1992年
安正中有一种人格魅力,让接触过他的人难以忘记。安正中不是以画种来给自己定位的,而是以创造信念来要求和约束自己。只要符合自己的信念,画什么画都可以。也是基层工作需要和锻炼,他在油画、中国画、版画等方面的创作,几乎无所不能。他崇尚“深入生活”,所以在他的各类作品中,都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人生历程的种印迹;他崇尚“现实主义”,他的作品从不杜撰,都是来自写生,其作品主题和思想感情的融入,都是以具体形象来表达的;他崇尚“情感表达”,虽然工作忙碌,但他仍不断地推出作品,这正是由于他对艺术的热爱,这种“爱”不是空洞的,而是溶透在作品之中的;他崇尚高超的技艺,以他的油画为例,在其后期的作品投射出一种周秦汉唐的大度。
——杨悦浦 中国美术家协会编审《怀念画家安正中》选自《安正中绘画艺术文献汇集》
秦岭山下 88.5㎝×88㎝ 水墨设色1989年
通过阅读有关安正中的艺术资料,看到在历年来安正中生前的同行、朋友和学生的回忆纪念和艺术评论文章中,对于他的高尚人品和在基层从事艺术工作以及个人绘画创作的成就等方面已经有了丰富的成果,但是尚未有学者从上述视角来思考安正中艺术研究的另一种意义。当我们在谈论安正中艺术的时候,其实我们也是在谈论中国当代某些艺术家的成功模式与心态,也是在谈论对于美术史写作机制大有影响和制约作用的权力资源与关系网络的问题,甚至也是在谈论中国当代美术之真伪公共性问题。正是在这些多层面、多维度的思考中,属于安正中个人的人品和艺品获得了具有普遍性的意义,指向了一个大时代中的美术史叙事的根本价值和存在意义。
——李公明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当代美术史写作机制与叙事文本中的“高尚隐形者”——安正中艺术研究之我见》
秦岭山麓 42㎝×42㎝ 水墨设色1999年
在安正中的绘画作品中,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那看似平淡无奇的关陇风物。在他的笔下,没有在寻常游客风光摄影照片中雄奇景色,也没有任何夸张的想象,有的只是朴实的乡野小景和村落中袅袅的炊烟。安正中画出了真正的故土乡亲和乡情,那个让他真正眷恋的世界。安正中的“大西北”充满了人世的温情,他对西北自然风光的描绘,如国画《高原之晨》(1990年)、《牧归》(1993年);油画作品《塬上》(1986年),版画《大西北的记忆》(1981年)、《西部的歌》(1988年)等等都留露出这样一种气息。他是大西北的儿女,而非匆忙的看客。西部深厚的文化底蕴、淳朴的劳动人民、壮丽的自然风光、多彩的民间艺术让安正中对故土有着真切的体验。
——曹意强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艺术与生活——安正中的心灵世界》——安正中艺术研究之我见》
夜归 38㎝×33.5㎝ 水墨设色 1991年
安正中先生的经历,其实代表一代艺术家的经历。从抗美援朝开始,我们文艺兵在抗美援朝画了很多速写,抗美援朝作为新中国美术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与新中国美术创作的整体面貌都有很大的关系,就此我们也可以做些研究。安正中作品中反映黄土高原的,反映陕西民间风情的作品,它不同于文人画的品格,但是他有自己的一种追求。当然,像安正中先生这样一代画家,国、油、版、雕无所不能,这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在这个时代当中,他们是如何融会各个画种,如何处理各个画种艺术语言自身关系来形成自己的风格的,包括安正中先生的版画里没有流畅的线条,他把金石的味道融合到版画的艺术语言当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方法,这些都是可以总结、研究的。安正中长期在基层工作,花费很多心血长期收集民间艺术品,这些收藏对美术家的创作有深刻影响。从安正中先生作品中,可以看到很多造型来源于民间美术的语言,从艺术语言本体上来探讨安正中先生的艺术,以及与陕西美术的关系,与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发展的关系,这些都是需要我们研究的课题。
——陈履生 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中国汉画学会会长《2006年 10月 29日在“安正中绘画艺术展”研讨会上的发言》节选
雨后 92.5㎝×72.6㎝ 水墨设色 1985年
安正中老师的画不仅大气磅礴,而且还细致入微,没有足够后的生活积累很难做到。你看,在安老师的画上常常点缀着劳作的农民、闲散的羊群、成行的大雁。仔细看看这些活物,寥寥数笔,看似随意,却如此逼真,那动作、那形态竟是如此地耐看,静动相宜,拙中有精,妙趣横生。每次看到那林中那白白的羊群,都会把我带我回到曾经在宝鸡下乡的日子,看对面山上的羊群,听放羊老人的歌声,眼醉了,心也醉了。那幅《闪闪的渭水花》,竟像《回到未来》中的飞船,带我穿过时光隧道,回到曾经在渭河河畔嬉戏的儿时。眯眼望去,画面上的点点水花,不就是在午后斜阳时分,我们来到河边看水面的情景?如此传神,如此动人。你再看看那幅版画《源远流长》吧!你看了,心怀一定会顿开,脑中只有一个念想,那就是四个字:博大精深。山河的博大精深,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这博大精深,竟来自一笔笔拙朴无华的刀刻里,一片片看似随意留白中。高超艺术的魅力,这不是,孰是?
——陈玉宝 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忆安老师》选自《中外文化交流》2012年 01期
不夜山城 45㎝×50㎝ 套色木刻 1974年
大西北的记忆 37㎝×43㎝ 黑白木刻 1981年
猎 13㎝×13.5㎝ 黑白木刻 1981年
延安冬晨 57㎝×42㎝ 黑白木刻 1984年
长征38㎝×151㎝ 木版拓印 197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