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国艺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国艺资讯
分享到:

戴士和、石煜双个展:惊蛰时,绘画与万物共生

发布时间:2022-03-08 浏览量:1271




1.jpg


展览现场


春雷惊动,蛰伏后的万物竞相生发,在明媚的阳光沐浴下,北京迎来了又一个春天。2022年3月5日,“惊蛰——戴士和、石煜双个展”在北京桥艺术空间开幕,展览当天正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以此为题,不仅有着美好的寓意,也体现着两位艺术家在绘画中丰盈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2.jpg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带来两位艺术家的新作。戴士和先生近十几年来的重要作品得以精选并集中呈现,可以看到他近期在写意油画语言方面的探索成果。艺术家石煜从2021年下半年以来以“水”为主题的创作也令人耳目一新,他沿着欧亚大陆的古老文明,面对大海河流创作,感受文明流动的历史印记。石煜曾受教于戴士和先生,两位艺术家的创作既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从远方和身边的生活两种视角,共同展现当代中国油画语言的精神高度。


3.jpg


展览现场,嘉宾与艺术家戴士和、石煜合影


4.jpg


艺术家戴士和接受艺术中国采访


艺术家戴士和在谈作品时说:“我每年也画些油画,也画些和油画有关的速写,汇总在一起是一个全息的呈现,每一张油画都是我的生活和我艺术追求的一个小侧面,我这次比较看重的是疫情期间画的身边望京的下午,也有我自己一直佩服的老先生,比如齐白石和林风眠,他们身上都有某些侧面让我动心,忘不了。”


5.jpg


艺术家石煜接受艺术中国采访


艺术家石煜介绍道:“展览的作品主要是从2021年下半年到现在创作的,我十年以来一直有沿着世界文明古迹行走的创作思路,这一批作品围绕着‘水’‘海’和‘流动’,描绘了恒河、苏伊士运河、黄河等,我把它看作一个自然题材,它有一个主题,就是围绕着流动的气息,以此表达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性。”


6.jpg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丁一林接受艺术中国采访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丁一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和戴老师是半个世纪的交情,戴老师的绘画语言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我记得在学生时期,我们共同研究苏联作品时他是一个非常正统的画家,我们一起临摹苏联杂志里的小头像的时候,他临得最好,颜色、造型、方方面面都临得很到位,当时的写生其实也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戴老师在三十多岁的时候不仅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的研究生,而且还去了苏联做访问学者,这些经历让他对“什么是绘画”这个最基本的问题有了自己的理解。之后他将以往所学的东西按照自己精神上的追求进行变化整合,他作品的布局本身就有自己的思想,我和他画过很多次写生,我注意到他是根据画面的需要改变了模特的颜色。在他看来,规律不是绘画的唯一目的,绘画的目的是表达情感和精神,他用油画的薄厚、粗细、干涩、润泽等艺术对比来呈现他的精神。我看他的作品就像熟悉的老朋友,同时也感觉到他处理画面的方法源于一种画家所特有的敏感,这种敏感不是属于普遍的、大众的,而是只属于他自己的,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画家的睿智。”


7.jpg


中国北京写意油画院副院长,中国油画学会理事陈树东接受艺术中国采访


中国北京写意油画院副院长,中国油画学会理事陈树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戴先生在艺术上的创造性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理论,一方面是实践。近些年来,他把中国的写意油画推进到一个很高的程度。中国写意油画的品味、意境、文化精神都可以从他的每一幅作品中看到。这一次的新作里有一张《齐白石》,就以构成的方式表达中国伟大艺术家齐白石的精神面貌。戴先生的成就是世界性的,代表了中国文化和中国写意油画的高峰,其中形、色、笔、笔意的书写性是很大的创造;另外,有浓重的情感表达是至关重要的,不论是浓重的还是抒情的,他作品中都充满了深厚的文人情怀。这两点很重要。”


8.jpg


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孙纲接受艺术中国采访


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孙纲讲道:“了解戴老师的人都知道,戴老师很有文采,他写的文字很有哲理,而且他对文字的组织能力,对事物的判断都有独到的见解。戴老师的绘画和他本人一样,有个性,有很高的审美追求。”谈到写意,孙纲认为:“在精神层面的引领上会有某种暗示,我认为这是写意绘画的精髓。中国绘画的程式化语言,在西画里可以称为在具象与抽象之间,中国绘画叫似与不似之间。东西方对艺术最高境界的理解是相通的,追求的境界是一致的。两位艺术家都在表达精神层面的内容,戴先生对绘画语言非常精通,看似很不经意的作画,寥寥几笔,其实特别讲究,形和形之间笔意和笔意之间是非常考究的,有着中国绘画的传统,有很高的学术品位和追求,对我们当代的绘画有很多启示。”


9.jpg


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杨庆生接受艺术中国采访


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杨庆生表示:“戴老师和石煜的作品在整体的技法和风格上是比较写意的,却给我带来新的视觉感受,戴老师的画更注重生活中的细节,更轻松、简练,石煜的画更注重情绪的表达,有一种扑面而来的力量感,所以说师生在体系上一脉相承,但是又不一样。写意更多是心理的感受,是把心理的对象描绘出来,未必和现实是一模一样的,需要主观判断和取舍。”


10.jpg


戴士和 云冈石窟 90cm×160cm 布面油画 2017


谈到写意,戴士和先生认为:“写意最重要的是意,因为写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法,都叫写,一般说写,就不能描,不能续,不能说长度不够再接一个,画歪了,再拧过来一点,都不行。但对于一个好的艺术家来说,写的方式是没有界限的,不能说只能这么写不能那么写。真正要劲儿的是‘意’ ,看你有没有立意,有没有达到高度,以及这个意是不是让你很珍惜。”


11.jpg


戴士和 澜沧江畔(四联画) 150cm×420cm 布面油画 2018


12.jpg


澜沧江畔 局部


13.jpg


戴士和 司徒亮先生 100cm×60cm 布面油画 2014


14.jpg


戴士和 美术班学生 80cm×80cm 布面油画 2010


15.jpg


戴士和 景洪姑娘 100cm×70cm 布面油画 2018


欣赏戴士和先生的作品犹如聆听他的讲述,轻松、平实,富于节奏。作品中的人物有学生、好友、着民族盛装的女性,还有齐白石、林风眠这样的大师,也有不知姓名的扫地僧。看似平淡的生活被戴先生的画笔唤醒了,色彩跃动,笔力劲健,站在作品面前犹如感受一首视觉的音乐。透过戴先生工作室的窗户,是望京的下午,城市中的居民楼在画家笔下闪耀着诗一般的光芒。


16.jpg


戴士和 齐白石 60cm×180cm  布面油画 2021


17.jpg


戴士和 林风眠  60cm×180cm 布面油画  2021


18.jpg


戴士和 午后望京 60cm×60cm 布面油画 2020


19.jpg


戴士和 扫地僧 80cm×80cm布面油画 2018


20.jpg


戴士和 仿扫地式 80cm×80cm 布面油画 2019


21.jpg


戴士和 灯下王琨 80cm×120cm 布面油画 2020


从具体的生活走向辽阔的水面,不同于“风景”的概念,艺术家石煜愿称自己的描绘对象为“自然”,并力求表达它的“气象”: “关于恒河的作品我画了很多张,表达在光亮之后的人与自然,我指的光亮是人造的光,在观者来看,这种光带着强烈的神秘感,是自然环境中渺小的人和庞大宇宙之间的关系,这个题材十分吸引我,感觉是被那种光亮吸进去了,既是走向光明,也是走出光明。这张恒河画了得有一年,不知道有多少遍,不断破坏和建立,我觉得绘画就是在废墟上建立,然后形成第二个废墟,再建立。”


22.jpg


石煜 喧嚣 250cm×200cm 布面油画 2021


戴士和先生认为石煜的作品是真诚的:“他的作品 ‘不装假’,他去印度、中东、南美,到了具体的环境里,有战乱、有各种各样不安定的东西,看到了美好的大自然,知道的都是让人很揪心的事,都交织在画面”。


23.jpg


石煜 尼斯 42cm×32cm 纸面丙烯 2019


24.jpg


石煜 爱琴海 52cm×37cm 纸面丙烯 2021


陈树东赞赏石煜在语言探索中的勤奋: “他的小幅研究型作品充分展现了他的才华,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热情和感受力,他的大型作品有史诗般的基调,这种基调很震撼人心,甚至有一种悲剧的美感在里面,我认为这是非常可贵的,希望他能继续保持青春热情和强烈的感受,多出大的作品。”


25.jpg


石煜 黑海 240cm×120cm 布面油画 2021


艺术家石煜也从戴先生的创作中吸取了很多手法,他说:“戴老师画画很突出的一点是有很强的书写感,就像写字一样。和他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我认为建立一个造型后是要打破的,任何形的东西都是约束”。相对与“抽象”,他觉得自己的作品更接近 “概括”,这种概括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叠加、刮擦而达成的。“我更看重(在物象之外)包拢它的一个‘气息’。描绘有明确边缘的、有自己特点的物体不是特别难,我是想感受它的氛围,这种造型语言是我的兴趣点。”


26.jpg


石煜 维港之夜 120cm×80cm 布面油画 2021


丁一林教授谈到:“石煜老师经常去中东、以色列,我想他一定有想法,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个人的感受,而是对人类社会和人类精神层面的关注。几年前我看他的展览,那时的作品给我的感觉比较‘热闹’比如恒河,确实是人山人海,后来他用各种材料做实验,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这次展览的作品感觉更深沉了,一条船,一个灯塔,一片海岸,形象要素呈现得不多,但精神层面的感受却更加强烈。应该说,他在关注不同文化的过程中获得了精神上的提升,体现在形象简化和色彩笔触的强化中。”


27.jpg


石煜 归途 220cm×110cm 布面油画 2022


28.jpg


石煜 结晶 100cm×85cm 布面油画 2022


石煜说:“油画主要是靠色彩给人平静、狂想,用厚度的积累、大笔触的写意方式构造流动的情境,就像中国审美里讲的‘诗歌二十四品’最推崇的是‘流动’,我想把它放在绘画中体会。”


29.jpg


石煜 大西洋之三 50cm×40cm 布面油画 2020


30.jpg


石煜 搁浅 110cm×110cm 布面油画 2022


艺术家、作品和自然之间似乎有着相通之处,戴士和先生的坦率、平实和睿智,石煜行走于文明古迹,观江河潮水的史诗气质,都将作品陶冶得温润质朴,这格调背后不只是绘画语言的精到,也是对景物的深刻洞察,是心灵的敏锐和自由。


31.jpg


展览现场


现代性发展至今,面对当下生活的烦恼和不确定性,两位艺术家用写“意”的绘画,用它的灵动超脱和即兴书写,为世间又找回更多人的本真和理想。万物生发之时,春日劈开冬的寒冷,空气变得柔软,希望在远方、在当下,在每一个可以把握的生活瞬间中破土而出。


据悉“惊蛰——戴士和、石煜双个展”将在桥艺术空间展出至2022年3月27日。(文/鲍明源 作品图片由桥艺术空间提供,视频、嘉宾采访照片和部分展览现场图由兰红超拍摄)


32.jpg


展览现场


33.jpg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