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国艺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国艺资讯
分享到:

“时代气象 漓江探源——阳光水墨画作品展”在京举办

发布时间:2023-08-07 浏览量:964

1.jpg


开幕式现场


“古树”系列展现“向阳朝气萌动”,“漓江山水”系列吹起岚韵与渔歌,“桂林洞奇石美”系列记录桂北奇石的万千姿态,“花非花”系列表现的物象似花非花,而“家乡风情”系列则将眷恋家乡之情描摹得非常具体……8月5日至8月15日,由中国艺术报社、广西美术家协会主办,桂林画院、桂林市美术家协会承办,北京仙茶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桂林秀峰区芦笛三村、桂林创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协办的“时代气象 漓江探源——阳光水墨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集中展示了桂林画院名誉院长、桂林市政协书画院名誉院长、广西美协常务理事阳光创作的34件水墨作品,向公众展现了桂林独特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属于新时代的独特气象。


2.jpg


开幕式嘉宾合影


画意精神:守护源头,形成光谱


8月5日,展览开幕式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中国艺术报社总编辑康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中国美术馆党委书记安远远,中国美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章云,广西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匡达蔼,桂林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蒋海波,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卢禹舜,中国作协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梁鸿鹰,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中国美协民族美术艺委会副主任、广西美协名誉主席谢麟,广西美协驻会副主席、秘书长陈毅刚,以及尚辉、雷波、张复兴、王镛、汪为胜、程阳阳、唐文忠、韦广寿、阳山、谭郁俊、于爱华等嘉宾和艺术家阳光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艺术报社副总编辑余宁主持。


3.jpg


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


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在致辞中说,阳光以漓江为媒介的艺术探源之旅,可在三个维度进行观察。其一,探源家学和传统。作为阳太阳之子,他非常自觉地向以父亲为代表的优秀传统靠近,在守护源头的同时又开启了自己的航道,形成了自己的光谱。其二,探源漓江。漓江之子阳光将漓江作为丰厚的艺术资源来观照,他全方位地融入漓江,又从中跳脱出来,提炼出包括老树、花非花等一系列文化符码,这些符码有自然的源头,更有思想的、审美的、心理的、文化的源头。其三,探源内心。阳光师漓江之造化,但并为漓江外在的风景之美所遮蔽,而是把它提炼成自己的范式,反求诸己、中得心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范式,体现出艺术家的主体性。


4.jpg


中国美术馆党委书记安远远


中国美术馆党委书记安远远在致辞中说,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产生了许多现当代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和美术作品,它们为传统中国山水画现代转型作出了贡献。阳光是广西中国画创作中代表性画家之一,他继承父辈阳太阳的艺术思想和创作观念,在继承传统中国画水墨语言和美学思想形式的同时,探索时代特征和艺术特点,在表现桂林山水的创作中探索出有时代审美特色的艺术语言,呈现出当代审美的观念,给传统中国画赋予了鲜明的时代性和蓬勃的生命力。


5.jpg


广西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匡达蔼


广西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匡达蔼在致辞中表示,由于血缘关系,阳光最初相遇的是南方的桂林——这里阳光灿烂,水流清澈,雨量充沛,植被繁茂;由于地缘的关系,桂林成了阳光的艺术符号。艺术家的灵感与生俱来,自由生长的环境留下了艺术家对世界初始的印象。阳光所有的笔触和画作都是生长性的,生气盎然又生生不息,这些都是桂林山水寄予阳光的厚爱与启示。同为广西桂林人的明末清初画家石涛留有名言“搜尽奇峰打草稿”,这在生于桂林、长于桂林的阳光画作中,也能看到对先辈的致敬和对家园的情怀。


6.jpg


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


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在致辞中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漓江山水为中国画的变革提供了条件。尽管阳光的作品里看不到漓江,但他画漓江的植被,画植被的根须,他画的是抽象水墨,这种抽象水墨并不完全以中国画的中锋用笔、皴擦等用笔方法,而是用线和水墨,通过以水泼墨的现代水墨意识来探求他对漓江人文精神的表达。从这个角度而言,阳光并没有躺在前辈的艺术传统上,而是承接了从石涛开始的艺术变革的命题,成为他借助漓江表达现代中国画艺术精神的一种载体。


7.jpg


广西美协驻会副主席、秘书长陈毅刚


广西美协驻会副主席、秘书长陈毅刚在致辞中表示,阳光是广西桂林人,桂林漓江秀丽山水为他带来无限的滋养。近现代的大批著名画家也都到访过桂林,他们以漓江山水为题材创作了许多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代表着广西美术形象的漓江画派,其开拓者阳太阳是阳光的父亲,阳光自幼在父亲的熏陶下走上了绘画道路,经过40多年来的耕耘探索,取得了丰硕的艺术成就。阳光长期生活、工作在桂林,可以说漓江山水就是他创作的源泉,他身体力行将自己置身于漓江山水之中进行绘画,浓墨重彩地描绘漓江,赞美漓江,体现了作为美术工作者的时代的担当,也体现了他对家乡漓江山水的钟爱之情。


8.jpg


桂林画院名誉院长、桂林市政协书画院名誉院长、广西美协常务理事阳光


阳光在开幕式答谢辞中说:“桂林山水曾经成就了当代数位绘画大师,包括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吴冠中、白雪石等等,还有我的父亲阳太阳先生,他们的成就鼓舞我继续探索桂林山水画精神。我是桂林人,从小长期生活在漓江两岸,开门开窗就见山见水,天天沉浸在桂林山水间。今天在这里展示的作品是我近几年艺术探索的汇报和检验。”


9.jpg

中国艺术报社副总编辑余宁主持开幕式


“时代气象 漓江探源——阳光水墨画作品展”学术研讨会同期举办,康伟、徐粤春、余宁、尚辉、王仲、王镛、梁鸿鹰、徐涟、裔萼、程阳阳、汪为胜、张复兴、谢麟、陈毅刚、冯知军、阳山、唐文忠、韦广寿等专家学者,围绕阳光漓江探源水墨作品的学术价值和时代意义、将桂林山水画的创作成果转化为桂林城市美术符号的文化思考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研讨。大家认为,20世纪以来,中国画创作的语言风格得到全新发展,桂林山水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与“玉碧罗青意可参”的佳境成为众多国画大家的创作题材。前辈已着先鞭,后学未遑多让——在桂林山水风物主题的创作中,阳光以其天趣飞翔的图像、充盈着时代气息的笔墨而独树一帜,在美术界乃至社会各界产生了广泛影响。水墨语言的现代性转换是阳光水墨画创作发展的动力与路径,他的创作不仅仅是在创造新的笔墨体系,也是在塑造新的时代精神。


10.jpg


研讨会现场


漓江探源:致力于“自家造稿”


广西桂林土生土长的画家阳光,长期生活在漓江两岸,开门开窗就见山见水,天天沉浸在漓江山水间。多年来,他上下求索,孜孜不倦,在继承父亲、“漓江画派”开创者、艺术教育家阳太阳的艺术思想基础上,纵向比较古人、前人对桂林山水笔墨语言的表达方式,横向比较现代、当代同道的呈现方式,从倪瓒、董其昌一系寻求出路,在情境、诗境上提炼画境——此次展出的34件水墨作品,即是阳光从“漓江探源”的500余件创作成果中甄选的精品,作品淋漓的墨象、新奇的造型,带给观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11.jpg


展览现场


阳光介绍,“漓江探源”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物理性,即所看到的实景山水及人文景观,这是现实存在的物理地质地貌特征、人居生存状况、人和自然的关系;第二层是探索中国画笔墨语言,即用别人没有看到或没有发现的绘画语言来表现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


12.jpg


天地元气,400cm×200cm,2023年作


在“漓江探源”主题下,阳光近些年画了一些笔简意赅、尺幅较小的作品,以“桂林洞奇石美”“花非花”“家乡风情”诸系列为题。而他的大画,磅礴大气,饱满郁勃,激情满纸:“漓江山水”系列中的《漓江岚韵》,意象的象鼻山在墨迹的变化交汇中,形成一种网状的抽象水墨语言,与写实、精巧的渔船形成鲜明的对比,营造出新异的审美效果;《漓江之源》则用抽象的墨线构成动态很强的图像来表现“源”的主题,充分凸显了创作意图——在笔墨的桂林山水世界中,阳光致力于“自家造稿”,为观者展现出另一番不同风貌的桂林。


13.jpg


漓江之源  98cm×98cm,2021年


总体而言,阳光所聚焦漓江的山石、花草树木,通过泼墨加皴擦点染、浓淡相破的技法,保留作画过程中的偶然性因素,画面布局吸收现代构成的表现方式,同时保留中国画的笔墨语言,力求一种中西融合的水墨画新气象。在这其中,他所用到的技法是泼墨——水破墨或者墨破水,特别是在大幅作品中撞水、撞墨、撞彩,升华笔墨的美感,从而达到具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这需要大破大立的勇气。


14.jpg


花非花之二  98cm×98cm,2021年


时代气象:现代性的语言图式


韩愈有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写下了桂林翠绿的山色和浮云迷离的境界,阳光所作山水,亦力寻此境。他画晨雾、晚风、晓月中的桂林山水,在情境中涵咏画境;他表现幽寂、微茫、泣露中的桂林——阳光的山水画作品,犹如用点线面组成的交响乐,有着旋律与节奏感:山在动、水在动,林木飒飒、空气流通,意象分明。


15.jpg


桂林石美,200cm×200cm,2021年


在创作过程中,他着力颇多的是“古树”系列。树龄超过100年的树木可称为古树,漓江源头及两岸共有近3000株不同种类树形各异的古树,以银杉、榕树、樟树、银杏树、桃李树、桂花树等为主;其中1000年左右的一级古树就有600多株,500年左右的二级古树2000多株,其数量为全广西第一。古树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活文物,是森林资源中的瑰宝,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的珍贵遗产,也是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绕不开的表现对象。这些古树经历了人类无法达到的漫长岁月,经过风吹雨打和严寒酷暑,成为了漓江两岸人民生活、风俗、文化和历史的见证,亦是时代气象的象征。


16.jpg


古树争春  400cm×400cm,2021年


阳光的“古树”系列作品,纯水墨、不着色,满纸老干嫩枝、藤蔓缠绕,原有的山水那种“芦笛逸清音”般的印象,在这里变为重如沉雷般浑茫与浩思。在创作中,阳光将干湿浓淡自由挥写,尔后用墨点苔痕,用水冲撞,勾写与泼染结合,透出“笔晕墨章”的华滋——以古树为代表,进一步呈现出山非山、树非树、石非石、花非花的物象表达,构成了具有现代性的语言图式——阳光画的不是漓江所见到的某种树的品种和外形,而是呈现漓江两岸古树的总体精神和气质,所以称之为“古树之气”,也是时代之气。


17.jpg


丰年之二  98cm×98cm,2021年


本次展览展出的作品,是阳光多年来坚定在中国画传承与变革中的自我认知、不断探索艺术路径的成果总结,亦对表现桂林深厚历史文化积淀有着积极的意义。“我要探索自己的笔墨语言样式才有存在的意义,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的努力方向。”阳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