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8-05 浏览量:1346
无名山(国画) 黄红涛
在浩瀚的艺术长河中,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始终与国人的情感紧密相连,寄托着无尽的思绪与情怀。而当代水墨画家黄红涛,正以他独特的艺术语言,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上,探索着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
近日,由中国国家画院、天津美术学院主办的“灿若星河——画院(青年艺术家)优秀创作成果展览”首展“自生长——黄红涛个人艺术展”的开幕,再次将公众的目光聚焦于这位青年艺术家的身上。展览展出了黄红涛近十几年的《无名山》系列、《看山》系列以及《窗帘》系列作品30余件。
黄红涛的艺术之旅,始于对家乡东北平原的深情回望。《无名山》系列,不仅是他艺术创作的起点,更是他情感与现实的深刻交融。在这片广袤而单调的林地中,黄红涛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母题。他笔下的“无名山”,不再是传统山水画中那些名山大川的复刻,而是对家乡平凡却充满情感的山川的真实再现。这些并排的、整片的、雷同的树木,在黄红涛的笔下,经过巧妙的组合与构图,焕发出了全新的生命力。他用自己特殊的笔触,绘制出这片土地的独特韵味,每一笔颜色都是基于现实的高度提纯,既写实又抽象,既是对现实的描绘,更是对内心情感的抒发。
如果说《无名山》系列是黄红涛对自然与家乡的眷恋与思考,那么《看山》系列则是他对这个世界更为深刻的审视与反思。在这一系列作品中,黄红涛通过人的背影和窗帘等道具,制造出一个舞台般的空间,以局外人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个世界。作品中,山水元素虽仍然存在,但它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地域特征,转化为更具象征性的艺术语言。这不仅是艺术风格的转变,更是黄红涛个人视角的变化,从远观转向了更为深入的“我看、我在”,展示了他作为艺术家的立场的转变。现场一幅描绘人背影的作品《看山》尤为引人关注。画中人物背对着观者,似乎在沉思,画中的“无名山”变成了远去的情境,而他的艺术被拉回到现实,“我在其中”寓意着艺术家对于过去与现实的思考。
而后的《窗帘》系列,则是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通过半透明的帘子遮挡自然山川或传世名作,创造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视觉效果。这种朦胧感,既是对认知局限性的自我反省,也是对艺术表达新可能性的探索。帷幕在黄红涛的作品中是一种重要的元素,象征着艺术的动态变化。他将这种元素运用于《隐入尘烟》中,希望通过帷幕的开启或闭合,反映出人们心境的变化。“你看它是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它即是起始;你看它是黄昏的那一抹夕阳,它即是落幕。”这样的表现手法,使他的作品既具有剧场感,又充满了哲学意味。
展览标题“自生长”恰如其分地阐释了黄红涛系列作品的内在逻辑。从“无名山”出发,他的艺术之路如同一条藤蔓般自由生长、延伸并发散。在这个过程中,黄红涛不仅关注于对自然与家乡的描绘与思考,更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现实与文化冲突。通过将太湖石、祥云、缠绕的红丝线、人体与动物等元素并置于同一画面,他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不仅是对传统艺术元素的重新组合与拓展,更是对当代复杂现实世界的深刻反思与表达。
此次展览在呈现精彩作品的同时,展陈设计也别具一格。展厅色调与灯光的巧妙运用,以及摩托车等艺术家日常用品的陈设,营造了一个与作品相得益彰的展览空间。“在对绘画技法进行探索的同时,希望在作品中实现绘画语言、图式和文化内涵的多角度呈现,因此在创作中也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黄红涛希望通过将自己的兴趣爱好或生活场景与作品展示相结合的方式,说明艺术品并非一个远离人间烟火的物品,它更应走进寻常百姓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国艺快卖网——推荐